關於這本書
書名:找回自己,找回親密
作者:巴小波
出版日期:2023/09/01
誰適合閱讀這本書?
- 情緒管理與心靈成長愛好者:如果你對理解和管理情緒,以及深入探索自己的內在世界感興趣,本書將提供有價值的洞見和工具。
- 關係挑戰的人:那些在人際關係中經常面臨困難或衝突的人,可以透過這本書中提供的洞見來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以改善關係。
- 自我發現的追求者:如果你希望更深入地瞭解自己的情感、需求和恐懼,並探索內在世界的奧秘,本書可以作為一個有用的指南。
- 心理健康和心靈療癒尋求者:本書提供了實用的技巧和觀點,可以幫助尋求心理健康和內在平衡的人在自我療愈的過程中前進。
- 自我改進的人:任何希望在個人和情感層面上不斷成長和進步的人都可以從這本書中獲益,它可以激發思考,啟發變革。
總之,本書對於任何想要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提高情緒智慧,並改善人際關係的人都有價值;無論你處於哪個生活階段或背景,都可以受益於閱讀這本關於情緒管理和自我探索的書籍。
畫個小重點
情緒是心靈的語言,能夠表達我們內在的感受,要更了解自己的內心狀態,我們需要細緻敏銳地感受情緒所傳達的訊息,這種與自己的親密是情緒管理的基礎。
每種情緒的背後都隱藏著更深層次的情感和自我,這些可能是我們未曾接納的一部分;然而情緒並不會主動告訴我們它們的來源和原因,就像小孩一樣需要仔細的關注和理解。
作者分享了自己的經歷,鼓勵讀者整理和接納內在細微的情緒,並擁抱那些曾被深深傷害過的自己。透過探索人際關係中的衝突,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情感,發現其中的需求和焦慮;同時,我們可以理解對親密關係的恐懼,以及應對這種恐懼的方法。
作者開場白摘要
一開始,常常感到在工作和夢想方面有成功,但在感情方面屢次失敗,並開始懷疑自己;後來逐漸明白,問題不在於遇不遇到對的人,而是缺乏成人陪伴、理解情感的知識以及愛、尊重和接納的環境。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對成功的追求被高度強調,但少有討論情感的煎熬和失敗,這使得處於情感混亂中的人感到更加孤立和失敗。對自己的情感和內心的理解是關鍵,當人們不僅看對方的對錯,而是關注彼此的傷痛、脆弱和需求時,關係可以改變並得到治癒;找到支持和理解的關係如何幫助自己克服恐懼,重新學會愛別人。
精選段落摘要
喜歡:我們常把反應相似的情緒類化為喜歡
當我們對情緒和來源不夠細緻地了解時,容易將相似的情緒歸類為相同,即使它們的本質和成因可能不同。有一種情感行為「一直想著一個人,渴望對方的認同與肯定」,這種行為並不一定等同於喜歡,喜歡也不一定會引起這種行為。
曾經自己對喜歡有著模糊的理解,直到聽到一位講員的分享後,才開始重新思考這個概念。在講員的故事中,她與男友相處愉快,但在一次舞會上與一位學長跳舞時也感到臉紅心跳,她意識到這不一定是喜歡,而是激情,一種生理反應,並不涉及對對方的了解。
自此之後,自己開始謹慎區分不同情感,並發現過去的感情中除了激情外,還包含了許多心理需求,而這些需求往往反映了自身的缺乏。也許我們曾經對某些人有依賴、崇拜或羨慕的情感,但這些情感並不等同於喜歡,而是代表自己的缺乏;當我們基於自身的缺乏而愛他人時,難以真正尊重對方、看見對方的真實以及關心對方的需求。
我們應學著為自己的需求負責,並重新思考所渴望的感情關係,反思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以更好地理解和建立健康的關係。
根源:失控行為不是問題本身,而只是問題顯現的方式
我們經常嘗試遏制情緒和行為,然後對自己的反應感到自責,但這些情緒、行為和念頭實際上只是問題的症狀,而非根本問題;如果我們能夠理解這些問題的根源,情況將逐漸改善。
自己在大學時曾因與室友的關係,感到不安全感而爆發情緒;然而室友並未以攻擊性回應,而是提出她們的需求並給予關心,這是一次深刻的陪伴經驗。也許是因為自己在過去的人際創傷中封閉自己,不敢表達真實感受和需求,才導致感到孤獨和壓抑。
自我封閉和不願意面對自己的需求可能導致感情上的挫折,最終通過自我反省和努力調整自己的互動模式,理解了自己的情感和行為,並發現了根本的信念和模式。我們不要僅僅抱怨環境和他人,而是要深入了解自己,以找到情感和關係中的根本問題,並認真面對自己的需求,這樣才能真正建立美好的感情關係。
自我價值:對自己價值好壞的判斷
自我價值感往往受到成長歷程中是否得到妥善照顧的影響,當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愛時,容易導致自我價值感降低;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能會用外界灌輸的價值觀來解釋自己沒有價值的原因,並努力追求各種看似有價值的事物來提升自我價值。
自我價值感不應該與個人表現直接相關,但對於自我價值感低落的人來說,往往難以理解和相信這一點。自我價值感對於人際互動至關重要,當擁有足夠的自我價值感時,我們能夠相信自己會被善待,可以在關係中展現真實的自我;然而當自我價值感降低時,我們可能會過度關注他人的評價,為了獲得肯定而不斷努力,同時隱藏真正的自己。
自我價值不應該依賴於外部標籤或其他人的肯定,我們應該理解自己的恐懼來改變過去的模式,並明白自己本身就值得被愛,而不需要不斷證明自己的價值;自我價值應該建立在內在特質和自我接受的基礎上,而不是外界的期望和評價。
關於作者
巴小波
一路追求自己的夢想和目標,儘管曾擔任外商行銷經理並取得英國策略行銷研究所的學歷,但她的生活並不一帆風順;在她的成長過程中,她經歷了許多挑戰,包括被打以及與好朋友之間的衝突,並且多次面臨感情破裂。
在年近三十歲的時候,她重新走進了教會,這一轉變開始讓她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狀態;她發現自己同時渴望和害怕與他人建立關係,並下定決心不再過著相同的生活。在經過多管齊下的努力學習,成功修復了她的情緒神經,回顧了她生命中的各種事件,並嘗試成為一位能夠陪伴自己成長的母親。
在她待業期間,她以行銷專業的背景製作了情緒教育投影片,並在粉絲專頁上發布,引發了大量分享,尤其是「你知道情緒背後還有情緒嗎?」系列投影片。這些投影片的成功讓巴小波感到震驚,並發現原來情緒知識的不足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共同問題,因此她決定轉行從事情緒教育,將自己的行銷專業用於推廣她所認同的內容;這樣的轉變展示了她對自己和社會的積極影響,並將情緒教育帶給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