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書摘|我不過被動的人生-療癒內心傷口,找回生活熱情與動力

關於這本書

書名:我不過被動的人生:沒有主見、害怕衝突、缺乏安全感…看見內心未被療癒的傷口,重新理解自己的需求,找回生活的熱情與動力
作者:李國翠
出版日期:2023/08/16

 

誰適合閱讀這本書?

  • 感到被動或無法滿足自己需求的人:如果你經常感到自己被外界的期望和壓力左右,並且渴望更主動地掌控自己的生活,本書可能對你有幫助。
  • 尋求心理成長和自我療癒的人:對於那些希望深入了解自己的心理原因,並開始自我療癒過去傷痛的人,本書提供了有價值的洞察和建議。
  • 希望改變固有思維和行為模式的人:如果你意識到自己一直在重複相同的負面行為模式,並想要改變這種情況,本書可能提供了關於如何轉變的方法。
  • 尋求更自由自在生活的人:如果你渴望擺脫社會和自我施加的限制,重新定義自己的生活,本書可能提供了關於如何追求更真實和自由的生活的指導。

 

畫個小重點

為什麼有些人常感到被動,以下是一些可能導致被動行為的原因 :

  • 對自己過高的期望:有些人總是給自己設定很多「應該」的事情,覺得如果不去做,就會毀了人生。
  • 過度關注他人的意見:太在意別人的「為你好」建議,卻忽略了自己的需求。
  • 缺乏主見:對許多事情都沒有明確的主見,因此不確定如何做才是對的。
  • 放棄機會:對於付出再多努力也不會被看見感到灰心,選擇直接放棄機會。
  • 偽裝與他人交往:希望和所有人相處融洽,因此用偽裝的一面來應對人際關係。
  • 情感投入的變化:投入感情後,變得不像自己,甚至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

這些被動行為背後常有心理原因,如原生家庭或成長過程中的傷害,如被否定、被控制、被忽略等,療癒的開始是正視這些傷口,給予自己正面的新經驗。雖然時間無法倒流,但我們已經長大,可以透過認清現實和理解情緒,來正視需求與自我關注,學會好好保護與照顧自己,與內在的受傷小孩和解,找回人生的主動權,成為自己故事的主角。

不必時刻追求完美,要學會肯定自己的感受,不要活在「應該」的框架中,而是聽從自己的內心,學會生活在不完美中,並扔掉各種包袱,誠實地面對自己,取悅自己,重新定義自己的生活。生命就像一篇文章,需要傾聽內心的感受,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和意外。

-->到 誠品線上 找這本書 

 

精選段落摘要

為什麼你不敢有主見

一位二十五歲的研究生,他在電視節目中表達了自己對母親嚴格管教的不滿,包括要求他每晚十一點前回家,由母親購買衣物,以及限制和朋友外出用餐的開;儘管他已經成年,但他卻不敢獨立生活,因為擔心傷害母親的感情。在長期受到過度管教時,可能會抑制情感需求,使人難以獨立生活。

另一個例子,一位同事經常問自己「我怎麼做才好」,對生活中的各種決定都缺乏自信;她無法獨立判斷應該穿什麼衣服,是否請假,是否升學深造,甚至是否結束感情,她總是向他人詢問是否她的選擇是正確的。她相信世界存在一套行為標準,可以明確判斷對與錯,並不斷尋找這些「模子」來指導自己;然而她感到焦慮和迷茫,不知道如何改變自己才算完美。

這種追求別人認同的行為會使人陷入困境,因為生活中充滿了多樣性和不確定性,無法總是依靠外部的標準來決定;人們應該學會信任自己的直覺,不一味追求別人的意見,並接受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只有這樣,才能找到自己的路,擁有更自主的生活;不敢有主見和過度依賴他人意見可能會對個人成長和幸福造成負面影響,而應該培養自己的決策能力和自信。

被否定的孩子長大後缺少主見

很多人缺乏對自己、他人和世界的判斷力和確定感,他們不敢下決定,不敢確定如何做才是正確的。這種現象往往源自童年時期受到否定和掌控的經驗,這種長期受到否定的情況使他們失去了自己的主見。

以另一位同事為例,這種情況表現為對外界的意見和建議過於依賴,無法通過自己的感受和經驗做出判斷。這背後的原因是她的父母曾經非常嚴厲且主觀,對她的選擇總是不以為然,而這種否定的言語長期存在於她的生活中。這種情況使她開始質疑自己,不相信自己的判斷,進而失去主見。

「投射性認同」即將外界對自己的影響和評價內化為自己的自我認知,當父母不斷傳達給孩子的信息是負面的,孩子的真實感受被壓抑,他們最終開始認同父母的看法,並喪失了自己的主見。這樣的孩子通常變成聽話但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容易受到他人影響。

這種缺乏確定感和主見的狀態可能使這些人在獨立生活時遇到困難,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做出適切的決定,容易被他人操控。他們總是在尋找一個所謂的「正確的方式」,相信只要找到標準答案,就可以度過一生。然而,這種追求外界標準的生活方式可能並不符合個人的真實需求和價值觀。

「模子」是不存在的

人們不應該追求所謂的「模子」或外界的標準,因為這個世界不存在一種標準的生活方式,也沒有一個人應該具備的特質,個人應該根據自己的判斷和選擇來決定如何生活。

一個關鍵觀點,就是信任自己的感受;如果感受良好,代表目前的處境和人際關係讓人感到舒適且滿足情感需求。這時,應該繼續追隨舒適的感受,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需求;相反,如果感受不好,則需要分析這些感受,識別造成不適的因素。

許多人缺乏這種信任自己感受的能力,特別是那些受虐待傾向的人;他們可能對不適的情況卻認為這是愛,因此繼續處於不舒適的狀態。這種思維模式往往來自童年時期,當父母不斷否定他們,卻稱這是為了他們好;因此他們失去了對自己感受的辨別能力,不相信自己的判斷,而是追求外界的標準。

真正的自我認同建立在信任自己感受的基礎上。好的父母應該給予孩子確定感,讓他們發展出真正的自我,相信自己的感受和判斷;然而一些人在不好的依戀關係中長大,可能無法建立真正的自我,忽視自己的感受,並總是試圖滿足他人的需求,這被稱為「假自我」。最嚴重的情況下,他們可能尋找外部的「模子」以滿足父母或他人的期望,而無法找到自己的真實自我。

如果一個人處於不確定的狀態,想要改變這種情況,應該從細微的感受開始,給自己時間,逐漸信任自己的感受,並肯定自己的判斷。這是創建確定感的第一步,並有助於建立更健康的自我認同。

-->到 誠品線上 買這本書 

-->到 誠品線上 看作者的更多書籍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書僮 的頭像
    小書僮

    小書僮的品書齋

    小書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