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本書
書名:詐騙社會學:華人第一本探索詐騙、謊言與信任的專書
作者:孫中興
出版日期:2023/09/01
誰適合閱讀這本書?
- 一般讀者:任何對人際關係和信任問題感興趣的人都可以受益於本書。它以平實且幽默的方式呈現了複雜的主題,使其易於理解。
- 學術界:社會學、心理學、哲學和相關領域的學者和研究人員可以通過這本書獲得關於詐騙和信任的跨學科觀點,以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 企業界和領導者:對於在商業環境中建立信任和避免詐騙的企業領導者和管理者來說,本書提供了有價值的洞見和策略。
- 教育工作者:教師和教育專業人士可以將這本書作為討論倫理和人際關係的教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重要主題。
- 政治和社會活動參與者:對於對政治和社會運動感興趣的人,本書提供了關於政治信仰和社會變革中的信任問題的觀點。
畫個小重點
本書探討了人們為何容易相信陌生人的謊言以及在得知真相後仍執迷不悟的原因,它提出了一些關鍵問題,如為什麼聰明人也容易上當,以及為什麼不僅貪婪的人會被騙,善良的人也會受害。
詐騙已經成為普遍現象,社會學的角度不能僅提供如何避免上當的方法,而應該更深入地思考與意識到一些更核心和宏觀的問題,其中之一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經意地說謊,即使他們不想被騙。另一個問題是,如果我們不相信任何事情,是否就不會被騙?本書試圖回答這些問題,並探討人們在謊言中失去和獲得了什麼,無論是金錢、權力、愛情、親情、人際關係、知識還是政治信仰。
本書整合了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哲學、歷史經典和相關實驗研究,深入研究詐騙和信任之間的關係,並從個人層面到生活情境進行分析,讓讀者不僅能了解他人,還能反思自己,並呼籲讀者思考如何成為一個真誠且值得信任的人,以創造更好的人生。
這本書被稱為華人第一本深入探討詐騙現象的專書,它使用社會學、心理學、社會生物學和歷史經典等跨領域知識來解析詐騙的普遍性,以幽默和平實的文字風格呈現專業學術研究,深入淺出地融合了日常案例和經驗,使看似複雜的學問變得容易理解和有趣。
作者開場白摘要
本書的初衷是希望讓更多人了解社會中各種詐騙現象,因此選擇了一些與大眾生活密切相關的主題,以分享社會學和社會科學分析的成果。透過社會學的角度,從人與人、人與群體的探討,讓讀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詐騙這種無所不在的社會現象,希望讀者不再因被詐騙而自責或怨天尤人。
儘管有許多描述和提醒詐騙的報導,以及警方專線(165)等防範措施,但詐騙依然難以防範。詐騙集團的國際化和組織嚴密化增加了詐騙的複雜性,因此預防詐騙需要從教育、經濟環境和法制等多個方面加強。
國內的社會學和社會科學界對於詐騙現象似乎缺乏足夠的關注和研究成果,因此他在搜尋參考文獻時主要依賴國外研究資料;此外,對詐騙集團的研究相對有限,因此只能透過社會學理論來簡單談論其運作方式。我們應多關注這些困擾人民生活的問題,特別是對詐騙集團的深入了解,可能對長遠的詐騙防治有更好的效果。
精選段落摘要
人們有時會欺騙自己,自欺可以表現在許多方面,例如對童話故事《國王的新衣》中的國王,他相信自己穿著美麗的衣服,儘管實際上一無所有。同樣地,我們也容易受到他人的讚美而自我陶醉,選擇性地忽略失敗的回饋而記住正面的回饋。但這種自欺行為是為什麼呢?
社會學中的「自我」概念,強調自我是在與他人互動中不斷修正和改變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實體;透過不同他者和不同情境的互動,自我會產生自信、自戀和自欺等行為。自欺是一種有意或無意的行為,當個體因欲望而傾向相信某件事情,儘管存在不利的證據時,即使這種信念不合理。
自欺有四種樣貌:第一種是「一廂情願的想法」,指的是基於自我感覺而不考慮現實的想法,比如在曖昧期間認為自己已經戀愛了;第二種是「幻覺」,即因自我感覺而產生的錯誤觀念,例如誤以為別人對自己微笑;第三種是「信念」,指堅信能夠實現某事,儘管實際情況可能不太可能,這種信念可能是自欺的一種形式;第四種是「一隻看不見的手」,這是一種用來解釋事件背後原因的通用解釋,如「天意」或「前世因果業報」,它可以用來解釋各種事情。
騙子是怎樣組成的?三大暗黑人格與詐騙者的種類
自我由不同時間、地點和社會地位所形成的角色組成,稱之為「角色組」或「地位組」,一個人的整體人格組成由不同的角色集合組成,例如消費者、老師、乘客等等。詐騙者的地位和角色,包括個體詐騙者和詐騙團體成員,他們在詐騙外的生活中可能具有不同的角色,這使他們難以辨認。
詐騙者的人格特質可以分為三類:人格障礙,包括反社會人格、邊緣型人格、自戀型人格、表演型人格和強迫型人格;摻假者,他們通常說出引人入勝的故事來引誘他人掏錢,如虛構人際關係故事、軍事故事、健康問題故事和犯罪故事;冒名頂替者,冒充不同身份以詐取利益。
在二OO二年的研究中,將詐騙者的人格特質歸納為三種暗黑人格類型,稱為「心理變態」、「自戀者」和「馬基維利主義者」。心理變態指的是具有反社會人格特質,他們可能在不犯罪時難以辨認;自戀者則是以自我為中心,不關心他人情感;而馬基維利主義者則強調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但對於馬基維利主義者的形容或許不太適當,因為詐騙可能是出於「不得已而為之」。
我們為什麼會上當?受害者的特徵
詐騙受害者常有以下特徵:
- 社交交往較少的人容易成為詐騙受害者,因為他們可能不熟悉詐騙的典型特徵和運作方式;如果他們不關心新聞或不接收新訊息,就更容易不了解詐騙手法。
- 人們有強烈願望達成某個重要目標,但又沒有希望實現的可能性,容易成為詐騙的目標;這些人可能容易受到誘惑,例如被告知中了獎項,但需要先支付一筆費用才能領獎。
- 對詐騙主題有濃厚興趣且情感投入的人容易受騙,詐騙主題可以包括中獎、戀愛或提供職位等。
- 那些自信心很高,認為自己非常精明或博學的人也可能成為詐騙受害者,他們可能認為自己不可能上當,但實際上仍有可能。
- 那些毫不懷疑地相信他人是專家並聽從他們建議的人容易受騙,這種情況常見於親人生病的情況,當人們渴望拯救親人時,可能會相信所謂的專家,即使需要支付高額費用。
雖然這些特徵描述了詐騙受害者的一般趨勢,但每個個案仍然是個體差異,不是所有人都符合這些特徵,就像打疫苗的副作用一樣,每個人都是個案。
為什麼他不跟我說真話?親密關係中的溝通策略
在情感關係中,人們經常會擔心伴侶是否在欺騙或糊弄他們,特別是當感到對方不誠實時。早在1989年,人際傳播學者梅茨進行了一項研究,研究了不同種類的親密關係(包括朋友、約會伴侶、訂婚伴侶和已婚伴侶)中的欺騙溝通,她研究了欺騙溝通的模式、理由,以及這些與情感關係類型之間的關聯,以及情感品質和欺騙溝通之間的關聯。研究定義了欺騙為故意提供錯誤的信息,使對方相信這些信息,但自己不相信。研究還將說謊分為四種主要類型,包括造假、歪曲、省略和逃避。
此外,2014年的一項研究探討了浪漫關係中的誠實和說謊行為,尤其關注了關係中的義務規則和自主規則的認知,以及對坦誠和欺騙的理解。研究發現,人們對於是否應該坦誠或說謊缺乏共識,但大多數人認為欺騙是關係的越界。
最後,性別刻板印象也與規則的認知有關,女性更傾向於認同義務規則,而男性更認可自主規則。性別刻板印象也被用來預測伴侶對於規則的認同,大多數時候這種預測是準確的,但有些女性可能過度認為男性都認同自主規則,實際情況卻未必如此。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