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本書
書名:情緒行為操控心理學:善用人際小心機! 你也能優雅贏得每一場人生賽局
作者:趣味心理學會
出版日期:2023/06/09
誰適合閱讀這本書?
適合對人際關係、情感關係、溝通技巧等方面有興趣的讀者閱讀。特別是對於常常感到被情緒勒索、需要改善與他人相處的人、在職場或情場需要與他人交往的人、希望提升自己溝通能力與說服力的人等等。
此外,想要了解如何看穿他人的心理和言語,進而操控人性的讀者也會對這篇文章有所興趣。
畫個小重點
本書談論人際關係和情感控制的心理學技巧,旨在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應對他人的情感行為。人會依照自己的意願和利益來行動,但很多人卻過度在意周遭的視線和他人的評價,因而壓抑自己的情緒。
還介紹了一些技巧,如同步測心術、姿勢、手腳動作、神色、聆聽和說話姿態等,來準確掌握對方的內心,並奪回操控主導權。
書中也強調了操控人性的重要性,建議人們不要過於善良,而是要學會耍心機、掌握和操控人性,以此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然而,這種建議可能會被一些人視為不道德或不人道,操控他人的行為可能會導致人際關係的破裂或對他人造成傷害,因此應該謹慎運用這些技巧,並保持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態度。
精選段落摘要
懂得解讀心理,人際關係更圓融
如果能夠了解對方的內心,就能在很多事情上輕鬆應對;人們的言語、舉止、態度和表情都能反映出其心理狀態和個性,通過技術能夠解讀他人的行為所反映的心理信息。
心理學和精神分析為這些技術提供了基礎,並導出了許多心理法則,本書將介紹基於這些法則的實踐性心理解讀法。若能了解這些知識和技術,能夠改善人際關係,提高工作表現。
別被「我是為你好」支配
「我是為了你好」這句話隱藏著輕視對方和希望對方服從的心理,在長時間的相處下會讓人產生被強迫接受意見的感覺,甚至變得討厭服從對方、回嘴,覺得對方不該多管閒事。
真正為對方著想的人不會特地說出「我是為了你好」這種話,而是充分展現出尊重對方意見的態度。
讓人「先拒絕再同意」的操控術
三種讓人妥協的說服技巧,分別是先提出過大的要求讓對方拒絕後再提出程度較低的要求、在拒絕社會貢獻行為時提出程度較低的要求,以及互惠讓步的策略。
這些技巧都是利用對方良心不安、同情心、以及讓步心理等心理因素,來達到說服的效果。在商場上進行金錢交涉時,可先提出對方不可能接受之要求,再提出接近妥當限度內的要求,提高對方妥協的可能性。
沒錢又愛請客,到底要什麼
常有人說「這頓我請客。」便走向收銀台,這樣代表什麼意義呢?這是 「心理報酬」的概念,也就是指一個人在交流互動中所獲得的非物質心理上的收益,和實際金錢數量無關,這種報酬的大小和人們的社會地位、經濟能力也無關。
若要請客時被他人阻擋,則會感到失去了心理報酬,所以我們應該接受對方好意,因為這樣對雙方都有好處。
搶客戶?高明業務都用這個絕招
在商業交涉時,要對對方的接受範圍和拒絕範圍有所了解,以此作為判斷對方意願的依據。
接受範圍、中立範圍和拒絕範圍是心理學上的概念,並且可以利用對對方對其他品牌的態度來評估對方現在所處的範圍。
若對方處於「拒絕範圍」,就算使用許多說服技巧也很難成功,因此要將推銷重點對象鎖定在處於「接受範圍」或「中立範圍」的人身上。
人喜歡被求助,越拜託交情越好
覺得「拜託別人做事會被討厭」這個想法是錯誤的,相反的,有時候會因此而增加對對方的好感。
心理學家傑卡和藍迪的實驗,證明人們在被拜託交還金錢時,反而會對拜託者抱持好印象,且被拜託交還的金額越大,對拜託者的好感度也就越高;因此,偶爾拜託對方做事是有利的。
一開始先找藉口的,在乎別人評價
「自我妨礙」的心理作用,指的是人們在做事情之前,會先找藉口的原因,源自於不想讓自己的評價變低的心理作用。
人們會不斷在意周遭的評價,並且希望被眾人承認是能力強的人,因此當然會想避免在人前失敗,以免周遭的人對自己的評價下降;而自我妨礙特別容易在過去擁有成功經驗的人中發生。
壞印象難改觀,判斷偏差的主因
人們在形成第一印象後傾向只收集能證明自己第一印象正確的資訊,進而產生「確認偏誤」。
人們在許多時候也會擁有偏差執念的心理傾向,只收集佐證自己想法的資訊,因此要冷靜思考自己的想法是否有失公平或只收集偏頗的資訊。
能激發部屬潛能的「畢馬龍效應」
心理學中的「畢馬龍效應」,即對他人的期待能夠影響其表現的心理現象。
以一個實驗為例,結果顯示被宣告成績會進步的兒童比沒有被宣告的兒童進步許多,即使這些兒童實際上都是隨機挑選的。這是因為老師對這些兒童抱有某些期待,而這些期待表現在態度、話語、表情等之上,被孩子們敏感地接收。因此,人們在與他人接觸時,要相信其潛力,給予支持和鼓勵,這有可能讓其表現更好。
行為白目,反而不用提防
心理學家馬克‧史奈德提出的「自我監控」概念,指的是觀察、評價、控制自己的能力。
自我監控能力高的人能夠適應不同場合,並給人好的印象,但也有可能不太真實;自我監控能力低的人則比較喜歡以自己的情緒為中心行動,容易違反團體的潛規則,但也比較老實。
人不安時候,特別好交心
心理學上的「親和需求」,是指當人們感到身體不適或情緒不安時,更容易有想和他人在一起的心理。
以一個以女學生為對象的實驗為例,當實驗被告知會伴隨強烈疼痛時,很多人會選擇和其他人一起待在大房間裡等候,顯示出親和需求的升高。但人們在選擇和誰在一起時,還是會傾向於選擇熟人或境遇相似的人。
*本文情境圖由Midjourney產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