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本書

書名:溝通大謬誤:科學剖析一般人對溝通方式的大誤解,並提出失敗原因與解決之道
作者:堀田秀吾
出版日期:2023/06/12

 

誰適合閱讀這本書?

 

適合廣泛的讀者閱讀,特別是對於改善溝通能力、增進人際關係以及避免溝通錯誤感興趣的人群。例如:

  • 專業人士:本書提供了專業的溝通建議,對於律師、醫生、教師、管理人員等需要與他人有效溝通的專業人士來說,是一個寶貴的資源。
  • 領導者和管理者:溝通是領導者和管理者成功的關鍵之一。本書能夠幫助他們了解常見的溝通錯誤,並提供解決方法,從而提升團隊合作、解決衝突和建立良好的工作環境。
  • 學生和學術界人士:學生可以學習如何有效地與同學、老師和其他人溝通。對於研究者和學術界人士,基於科學研究的溝通原則,可以幫助他們在學術領域中更好地傳達他們的研究成果。
  • 一般讀者:對於任何對改善溝通能力和增進人際關係有興趣的人來說,本書都是有價值的。它以易懂的方式解釋了常見的溝通錯誤和解決方法,讓讀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原則。

無論是在職場、學術界還是個人生活中,溝通都是一個關鍵的技能。這本書可以幫助讀者認識到他們可能存在的溝通錯誤,並提供了實用的解決方法,從而提升他們的溝通效果和人際關係。

 

畫個小重點

本書結合語言學、心理學、腦科學和統計學等領域的知識,指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犯的溝通錯誤,並提供解決方法。科學研究顯示,溝通技巧好且具有高社交能力的人通常擁有更多朋友,容易獲得援助,並在現實社會中生存下來。書中列舉了33種不同情境,指出一般人的誤解,再以相關科學研究案例來證明,最後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法,例如:

  • 誤解:遠端視訊能解決所有事情/事實:見面再聊能傳達親切感和細微之處。
  • 誤解:即使對方道歉也不一定要原諒/事實:至少表面上原諒,能避免再次受到攻擊。
  • 誤解:嚴厲責罵對方才能讓他成長/事實:被責罵後,處理能力下降61%。

在日常互動中,我們有時會為了維護自尊或使用自己熟悉的溝通方式,而無法達到良好效果,若能順利突破溝通盲點,我們能更容易地與人溝通相處。

-->到 誠品線上 找這本書 

 

作者開場白摘要

幸福、收入、溝通能力三者之間的關係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溝通是我們與他人往來的方式。具有強大溝通能力的人通常擁有更多的夥伴和豐富的人生經驗,且研究還指出,善於社交的人更容易獲得他人的幫助,這在生存競爭中取勝具有重要意義。

溝通能力在工作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日本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企業在選才時特別重視溝通能力,這項數據已連續十六年位居第一。然而,溝通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透過後天的培養來提升。

作為一名研究法律語言學的專家,專注於分析溝通語言,但自己也並非溝通達人,也經歷過失敗和挫折;不過通過科學方法分析語言現象,找出了失敗原因和解決方案。而這本書存在的意義,是希望可以幫助讀者了解溝通中的誤解,減輕與他人溝通時的困難,提升幸福感。

 

精選段落摘要

大誤解:第一次見面就聊私事太失禮了——主動提起自己的私事能加深彼此的關係

在與不太熟悉的人交談時,若想要加深關係時,主動聊自己的私事是很重要的,這種自我揭露的行為能夠縮短彼此的心理距離。「自我揭露理論」 認為談論自己的私事有助於建立關係,在進行自我揭露時,有兩個重點需要注意。首先,必須自己主動開口,而不是期待對方主動跟進;第二,選擇聊一些能讓對方有共鳴的話題,這樣對方才會更願意自我揭露。

然而,自我揭露並非絕對的,它可能受到社會地位差距、隱私問題以及關係程度等因素的影響。為了縮短彼此的距離,需要讓對方感受到可以信任和敞開心胸的氛圍;如果你的自我揭露讓對方感到舒適和有共鳴,對方也可能會回應並自我揭露,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交流和關係發展。

避免自嘲和自誇

如何找到讓人有共鳴的話題,以達到更好的溝通效果?結論是:每個人都不同,沒有絕對正確的話題。在沒有足夠事前資訊的情況下,避免絕對不合適的回答是比追求正確答案更重要的;一旦讓對方感到失望,很難再獲得下一次的機會。

自我介紹時要避免自嘲和自誇,因為這樣的揭露方式不一定能引起共鳴。例如,若曾有遭受霸凌的經驗,對於有相似痛苦經驗的人可能會產生共鳴,但在初次見面且不熟悉的情況下,不建議談論這樣的話題。

同樣的話題,有些人可能會以幽默的方式自嘲,但這種做法也不一定適合。如果對方否定你的故事,會顯示他不相信你;如果他配合你的玩笑,又可能顯得失禮。因此必須特別注意這種情況,避免造成尷尬。

別人說比自誇更有效果

在日本社會,展示自己的優越感和過度自誇往往會引起他人的回避和不滿。雖然有些故事可以表達個人的人格特質,但如果想要讓他人知道,最好的方式是等待別人提及,讓他人來說自己的優點比自己宣揚更有效果。

以「水戶黃門」為例,他本人不會自誇,而是由他的隨從告訴別人他的優點,這樣能夠提升好感度;透過口碑和外部消息來增加可信度,這被稱為「溫莎效應」或「口碑效應」。而商品口碑的可信度會因為無法受到企業管控而增加;同樣地,如果有人直接對你說部長很帥,你可能會覺得他在拍馬屁,但如果是其他人告訴你年輕女生都這麼認為,你可能更容易接受。

大誤解:全部都靠遠端聯絡就夠了——「總之見面再聊」有其意義

在某些情況下,直接見面談話可能會更加混亂,例如分手的情況,因此越來越多人選擇使用LINE或其他訊息工具進行解決。被提出分手的人可能不願意見面,認為見面沒有意義,而使用線上溝通即可解決問題。

然而,有些情況下見面談話是更好的選擇。在工作和私人領域中,有些事情可能因為「不見面談話」而失敗,而「見面談話」卻能成功,這表明「見面再聊」確實有其重要性。

面對面的資訊量非常龐大

文字對話/視訊通話和面對面對話之間,最大的差別在於前者無法利用非語言溝通方式,例如表情、視線、身體動作和聲音語調,因此資訊量會大幅減少。「麥拉賓法則」提到,人類在溝通中形成印象時,視覺所得到的訊息佔55%,聽覺所得到的訊息佔38%,語言所得到的訊息只佔7%,而其他研究者也得出類似的結論,認為非語言資訊對於形成印象的重要性高於語言資訊。

根據語言資訊所占的百分比,視訊會議仍然會減少很多資訊量,因為無法傳達非語言資訊。面對面的對話可以透過視線、眨眼、呼吸、身體動作等方式猜測對方的想法,但透過螢幕幾乎無法達到這個效果。同樣地,聲音也無法像面對面對話那樣傳達更多的訊息。

比起螢幕,面對面會比較有親切感

溝通的重要目的是建構人際關係,而非語言溝通的資訊量對此非常重要。僅憑語言資訊,像是「你好優秀!」、「我想跟你交朋友!」等話語,我們通常不容易相信;且研究指出,實際見過面會比在畫面上見到更容易產生親近感。

根據德國耶拿大學的研究,比起接觸量和資訊都多的情況,直接面對面見面更能有效建構人際關係。此研究設定了三種情境,結果顯示親近程度由高至低依序為直接和一般人見面、獲得該人物資訊的情況下多次見到名人、短時間多次見到名人。

物理上的距離和心理上的距離有關聯,親近的人物理上的距離也較近,而不想有關聯的人則會保持距離。遠距溝通無法跨越物理距離,無論是訊息或視訊通話,都無法達成面對面溝通的效果。利物浦大學的研究指出,和對方相關的物理性線索愈多,人際關係上的親近感就愈容易建立,所謂的線索包括穿戴在身上的東西或對話時的氛圍等各種非語言資訊。

總結來說,面對面聊天的意義在於建構人際關係,且非語言溝通的資訊量對於這一點非常重要。面對面溝通可以更好地傳達非語言資訊,而遠距溝通則限制了這方面的效果,因此,對方提出「見面再聊」的要求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考慮到可能再度拉近已經拉遠的心理距離。

-->到 誠品線上 買這本書 

-->到 誠品線上 看作者的更多書籍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書僮 的頭像
    小書僮

    小書僮的品書齋

    小書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