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本書
書名:大人學破局思考:從關鍵小事看出職場大局
作者:姚詩豪/張國洋
出版日期:2023/06/30
誰適合閱讀這本書?
- 職場新手:對於剛進入職場或剛開始建立自己的職業生涯的人來說,本書可以提供他們了解職場中的運作原則和隱藏規則的指南,幫助他們快速適應和發展。
- 想要提升職場表現的人:如果你感到自己在職場中遇到了瓶頸,難以突破,本書可以提供你一些洞察力和策略,幫助你看清全局,找到突破口,提升自己的職場表現。
- 對於公司評選機制感到困惑的人:如果你覺得公司的評選機制不夠透明,難以理解,本書可以幫助你揭示評選的隱含原則和邏輯,讓你更好地應對和適應這樣的環境。
- 對於職業規劃和發展感興趣的人:如果你關注自己的職業規劃和長期發展,本書可以提供一些關於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職場局、如何看清發展機會和商業模式的建議,幫助你做出明智的職業選擇。
畫個小重點
在職場中,我們常常被限制在狹窄的視角,就像螞蟻只看到2D的世界一樣,要找到出路,需要轉換視角,朝向另一個維度看待問題。在公司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像眾星,彼此的重力相互牽引,形成微妙的平衡,如果不能看清全局,只是盲目地衝突和競爭,最終可能會失敗。
公司的評選機制通常符合某種公平概念,但這種公平並不僅僅基於績效考核分數,還存在著高層沒有明說的隱含評選標準,只有能夠看懂這些隱含的原則,才能發現職場變得更加公平。在工作中努力付出,但老闆卻看不見是常見的情況,謙虛是美德還是壞習慣取決於情境,但重要的是要找到平衡點,不要只默默工作,也要適時展示自己的成果。
當責是一種重要的話術,但在當責之前,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興趣和專長,投入對你而言有意義的工作;當你找到了這樣的工作,你就能夠主導和負責自己的工作。
馬斯克認為思考事情的關鍵在於第一性原理,即去除事物的表象,直接探究核心本質;了解脈絡、理解規則和預測可能的變動,可以讓你更加心安且能夠提前做出正確的決策。 在職場中要 挑選適合自己的公司、明確自己的發展機會、學會使用老闆的語言、了解升遷的邏輯和摸清商業模式等,退後一步,看懂整個局面,才能獲得先行者的優勢。
作者開場白摘要
用破關的心,面對職場的局
在玩遊戲時,人們會不斷努力克服困難,尋找解法,並享受遊戲帶來的樂趣和成就感。然而在面對工作時,很多人卻感到抱怨、焦慮,並且缺乏相同的衝勁和積極性,這是因為心態、挑戰和動機不同所致。
首先,心態上的差異是重要原因之一。在玩遊戲時,人們知道這只是一個遊戲,即使遇到困難,也可以嘗試多種方法來克服;然而對於工作,人們往往深信失敗不可重來,導致患得患失的心態。其次,挑戰的不同也是影響因素之一。遊戲通常有攻略可尋,並且有其他玩家的經驗可以參考;然而在職場中,人們常常認為自己面臨的挑戰是獨特的,缺乏標準的解法可依循,這增加了他們的焦慮。
最後,動機的不同也是重要因素。遊戲的樂趣和成就感往往比工作的薪資和地位更能激勵人心;而內在的動機,如樂趣和成就感,更能讓人堅持不懈,而外在的動機則相對較弱。
總之,調整心態,勇於嘗試和突破;積極面對挑戰,借鑒前人的經驗;轉換動機,讓工作成為豐富人生的一部分,這些方法有助於克服工作上的困難,並將工作轉變為豐富人生的舞台。
懂局,把職場這個遊戲玩得更好
年幼時從母親那裡學會下象棋的經歷,並將下棋的思維與職場中的思考能力做了連結;透過下棋訓練,學會了放眼整個棋盤,思考每一步的影響和未來的走向。這樣的思維訓練使得自己能在職場中快速把握關鍵問題。成年後,從事顧問工作時常被人問及他為何能快速掌握關鍵?這可能是因為年幼時下棋訓練所養成的思維模式。他總是會退後一步,看清整個局勢,而視野和思考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透過訓練培養的。
在職場上,便將這種思考能力應用到工作中,並理解到遊戲規則、人性理解和預測動向的重要性。了解職場中每個人的想法,掌握脈絡和規則,並能預測可能的變化,可以讓人在面對困難時更加從容。這些能力可以幫助人在職場中更好地管理上級、與同事合作、解決問題,並制定明確的職涯發展目標。透過訓練視野和思考能力,人們可以更好地應對職場挑戰,成為職場中的棋手,而非僅僅是棋子。
精選段落摘要
理解職場的「公平」――做事不是重點,做人與曝光才是?
曾有一位聽眾提出疑問:在公司的升遷制度中,工作表現真的很重要嗎?如果做人和曝光更關鍵,那我們還需要努力工作嗎?這個問題的背景是該聽眾所在的公司有一個升遷制度,每年人資會根據同仁的資歷和工作表現提供合格人選給主管提名,再由人評選出獲得晉升資格的同仁。然而在一次提名截止的時候,人資突然通知主管還有一位同事符合晉升資格,最後這位同事成功獲得了晉升資格,這讓該聽眾對升遷制度產生了疑惑,並想知道工作表現到底有多重要。
工作表現在升遷制度中確實很重要,但老闆對工作表現的評估可能與員工的想法有所不同,因此我們需要思考我們所在組織的性質以及工作表現與組織目標的連動程度。不同組織的資金來源不同,對組織資金有貢獻的人往往受到重視,例如,國營組織的資金來自政府預算,能幫助組織爭取預算的人就很重要;新創公司的資金由背後的金主提供,與金主關係良好的人也會受到重視。對大多數組織而言,資金來自向市場提供服務或商品,因此能幫助公司獲得更多收益的人最受重視。
做人在職場上和做事一樣重要,能夠把工作做好,並與同事和睦相處,對主管而言是加分的表現,因此不能只注重工作表現而忽略做人的重要性。完美的升遷對象通常是那些在專業技能上表現出色,並且與大家相處融洽的人,尤其當部門需要與其他部門合作時,他們能夠借助自己的人際關係促成合作。至於升遷制度背後是否存在人為操作,難以確定,因為我們缺乏足夠的資訊;然而比起追求是否有人為操作,更重要的是理解升遷制度背後的目的。
許多人誤解公司的升遷是由電腦根據一連串的分數計算決定的,雖然在選拔基層員工時可能會使用這種方式,但當工作層級提高時,通常不再是如此。實際上,公司的升遷制度旨在「避免出現老闆不認同的人浮現」。公司為了讓員工感到公平,可能會告訴大家升遷是由系統計算決定的,但這並不完全真實,因為中階和高階管理職的選拔仍然基於老闆的主觀評估。電腦挑選出來的人只是提供參考,因為升遷決策往往還涉及各種主觀判斷,例如與他人相處、人際關係、善於解決問題等方,這些主觀判斷無法透過電腦系統的量化方式來篩選。
因此,關於同事突然獲得晉升資格的情況,重要的不是是否有人為操作,而是理解公司高層真正關心的事情,這些事情可能包括明確的指標和未公開的標準。如果我們能夠理解這些,並且能夠符合老闆的期望,就容易在公司中取得突出表現。因此,建議思考自己和被晉升的同事之間的差別,以及自己未能做到而同事做到的事情。如果能夠早日了解上級真正關心的事情,並且採取符合期望的行動,就能在公司中獲得發展。
擺脫「被埋沒」的困局――為什麼少說話、多做事是最差策略?
在職場上,為什麼有時候那些不做事、只會說話的人也能得到升遷,而辛勤工作的人卻無法獲得認可和獎勵的情況?這可能是因為「少說話,多做事」這種長期以來被視為職場美德的觀念不一定適用於職場。
根據分析,有四種員工類型:多說多做、多說少做、少說少做、少說做。其中,「多說話、多做事」的員工最受老闆器重,因為他們願意主動與老闆分享自己的工作進展和提出意見,這讓老闆對他們留下深刻印象;相對而言,「少說話、多做事」的員工往往默默付出,但因為缺乏主動溝通,容易被忽略或無法讓老闆留下好印象。
為了提升在職場上的表現,應養成主動與老闆溝通的習慣,不只在遇到問題時才尋求幫助,而是定期向老闆報告自己的工作狀況,分享自己的做法和想法,這樣可以增加老闆對你的信任感,讓他們更了解你的工作和價值,同時也能從溝通中學習老闆的觀點和經驗。另外,在溝通中要主動展現願意承擔更多責任的態度,這樣老闆在分派大型專案時更容易考慮你的能力和表現。
在職場上,適時地行銷自己比過於謙虛更能提升地位,雖然謙虛是美德,但懂得主動溝通並展現自己的價值可以讓你在職場上更受重視。建議在爭取升遷或加薪時,不要只是列出過去的成績或以別家公司的條件來進行談判,而是透過平時的主動溝通和展現願意承擔更多責任的態度,讓老闆知道你一直在為他創造價值,並且願意承擔更多工作,這樣的做法可以逐步建立老闆對你的信任,提高成功爭取升遷或加薪的機會。我們在職場上要適時行銷自己,不要將老闆想像成好人或壞人,而是理解他們是為了利益而行動的商人,了解老闆的價值觀,主動溝通並展現自己的價值,可以為職場發展帶來更多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