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本書
書名:提高思考解析度:4個視角,將模糊想法化為精準行動
作者:馬田隆明
出版日期:2024/01/01
誰適合閱讀這本書?
- 企業領袖與創業者: 書中深入分析了優秀創業者的思維與行動模式,對於企業領袖和創業者來說,能夠提供有效的解決問題方法,增強決策的準確性。
- 專業人士: 在職場中,無論是業務、行銷、管理或專業領域,都需要具備高解析度的能力,本書能夠指導他們在日常工作中更有思考深度。
- 溝通與表達能力欠佳者: 對於那些感到在溝通中表達不清、提案不夠有力,或者認為自己解析度低的人來說,本書提供了實用的技巧,協助改進溝通能力。
- 學習愛好者: 對於喜歡學習新事物、提升自我思辨能力的讀者來說,本書提供了多層次的思考觀點,有助於拓展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 團隊合作者: 對於需要在團隊中協作並有效解決問題的人來說,本書的方法不僅能提升個人解析度,還有助於提升整體團隊的效能。
畫個小重點
在工作中,我們經常遇到「完成提案卻覺得漏了什麼重點」、「這個人說話不切實際,都在打高空」、「我懂對方的意思,但總覺得沒什麼說服力」等情況,這些狀態被形容為「解析度低」,就好比相機沒對焦,或者近視的人沒戴眼鏡。相反,「解析度高」的人能清楚地了解顧客的煩惱、發生的頻率,並能提供簡潔明瞭的答案,這正是優秀創業者所擁有的特質。
「解析度高」的能力是一種讓人仰慕的技巧,它體現在說話簡明扼要、舉例一目了然、思考全面又有洞察力的特質中。這種精準聚焦的能力,在工作與日常生活中都能發揮重要作用,但要如何培養這種技能呢?
作者馬田隆明透過分析這些優秀創業者的思維與行動模式,從「深度」「廣度」「結構」「時間」四個觀點出發,提出了一套提高解析度的方法。這包括了在深度上深入挖掘原因與解決方法的細節,在廣度上多方考量各種原因與解決方式,以及在結構上將發現的要素分類,梳理彼此之間的關聯與輕重緩急;同時,他也強調根據時間順序與因果關係來掌握事物的發展流程。
學會這些技巧能夠大大提升解決問題的機會,不僅在商業上實用,還在個人生活中有實際的應用價值,必能幫助讀者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種難題。
精選段落摘要
透過多年協助創業者的經驗發現,成功的創業者都擁有高度的解析度,能夠清晰地了解顧客的需求,掌握市場、技術、商業模式等各方面的資訊。這些創業者不僅在解析顧客的煩惱上具有清晰見解,更能夠深入挖掘事實細節,提供獨到的見解。他們對於資訊的掌握不僅是表面的了解,而是能夠將各種資訊相互連結,構建出結構化的觀點,形成淺顯易懂的架構。
相對地,初出茅廬、解析度低的創業者在回答問題時往往模糊不清,答非所問,邏輯跳躍,甚至在推出產品時無法確實解決當初設定的課題;這樣的狀態就如同在濃霧中射箭,難以正確地命中目標。
提高解析度是創業者最重要的功課之一,這不僅適用於創業者,也對公司內部的新事業負責人、管理階層以及所有工作者都有重要的意義。提高解析度能夠幫助我們更全面地了解現況,提升工作效率,發現新的商機或改善的課題,並在變動的環境中做出正確的決策。
何謂解析度
解析度,通常用於描述印刷、電腦螢幕、影像等,指的是在一定空間內的畫素密度。畫素是構成影像的基本元素,而解析度則代表在特定區域內,有多少畫素存在,例如:Full HD(1080p)的顯示器有1920×1080個畫素,而4K電視則達到3840×2160,密度更高,解析度愈高,畫面顯示愈細緻。
這個概念不僅僅適用於技術領域,近年來也在商業場合中引入。當我們說一個人的「解析度高」,意指他對事物的理解深入透徹,表達清晰,思考有結構;反之「解析度低」則可能表示理解不足、論述不切實際、缺乏數據說服力,或無法提供具體例子而僅有抽象概念。
解析度高的人擁有四種觀點
深度觀點: 深度即為深入挖掘問題的原因和解決方法,追求細節的具體性,例如:面對健康問題,深度觀點會是了解對方想要鍛鍊哪個部位的肌肉,而不僅僅是一般的「促進身體健康」。解析度高者能從不同角度深入分析,找到根本問題。
廣度觀點: 廣度即多方考量各種原因和解決方式。在商業場合,這表示面對招募需求時,不僅說「徵求溝通能力優秀的人才」,而是具體指明需要「有能力直接徵詢顧客需求,且能有系統地整理需求的人才」。廣度觀點能夠在不同面向思考,找出更符合現實情況的解決方法。
結構觀點: 結構即將深度和廣度觀點發現的要素分類、梳理其關聯與輕重緩急,例如:面對營業額下滑的問題,結構觀點會將營業額拆解成客單價×來客數,再進一步細分不同商品的營業額,找到根本原因。結構觀點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事物間的關聯,使資訊更有條理。
時間觀點: 時間觀點將深度、廣度、結構觀點融入時間軸,掌握事物的發展流程。在商業中,必須考慮市場的變化,競爭對手的反應,以及解決方案的持久性。時間觀點能夠預測事物發展方向,使解決方案更適應未來的變化。
多數人的問題在於「深度」不足
深度不足是很常見的失衡情況,特別是對於創業者,約有八成以上的創業者都面臨這個挑戰。很多新創事業在仿效國外商業模式時,雖然表面上看似行得通,但卻缺乏對顧客課題的深入探討,導致推出的商品缺乏實質解決問題的價值。
為了解決深度不足的問題,建議首先著手於增加深度。在當今網路資訊發達的時代,大量資訊可輕鬆獲得,但真正具有深度的資訊卻相對稀少,例如:教育現場的問題、企業改善應用程式的方法、創業失敗的原因等,這類深度資訊無法單靠網路搜索獲取,需要透過實地勘察與實際行動,才能得到富有深度的見解。分享這樣的深度資訊能夠吸引他人,進而引發更多的討論與資訊交流,有助於逐步充實解析度的寬度、結構和時間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