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本書
書名:你不爽,為什麼不明說?腹黑、酸言、擺爛,好人面具下的被動式攻擊
作者:安卓雅.布蘭特
出版日期:2024/01/03
誰適合閱讀這本書?
- 家庭成員: 家庭中的成員可能經常面臨各種人際問題,本書提供的理念和方法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應對家庭內的「被動式攻擊」,從而改善家庭關係。
- 職場人士: 在工作場所,人際關係的良好與否直接影響工作效率和工作滿意度,本書對於處理職場上的衝突、改善溝通方式以及建立良好的合作氛圍有實用的建議。
- 朋友和戀人: 在朋友和感情關係中,「被動式攻擊」可能是一個隱藏的問題,本書提供了針對性的建議,幫助人們理解和改善這些關係。
- 尋求自我成長的人: 那些希望提升自己人際技能、學會更有效應對衝突的人,可以透過本書學到實用的心理學和應對策略。
- 憤怒管理需求者: 尋求更好應對憤怒和情緒管理的人,本書提供了安卓雅醫師二十年臨床經驗的專業觀點,可作為改善自我應對的實用指南。
畫個小重點
在人際關係中,「被動式攻擊」一直是一個難以捉摸的問題,這種行為不論在家庭、職場還是人際交往中都存在,它讓人感到不自在,卻難以明確回應。這種攻擊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包括生悶氣、冷戰、消極不配合,甚至到開玩笑的調侃、指桑罵槐等,讓人難以捉摸對方真正的意圖。
「被動式攻擊」其實是一種心理應對機制,當人感到無能為力或害怕直接衝突時,就會以表面和氣卻拐彎抹角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和憤怒。臨床專研「憤怒管理」的作者安卓雅醫師定義了「被動式攻擊」,指出其特徵,同時提出了八個自我轉化的金鑰,以幫助讀者轉化「被動式攻擊」,實現更有效的溝通,並幫助打破人際關係中的僵局。
在應對「被動式攻擊」時,有一些建議值得注意:要清晰界定自己的原則並堅守,不容許對方的攻擊侵犯自己的底線;在情緒高漲時不要進行對話,等雙方冷靜下來再進行溝通;明確表達期望,評估對方是否能夠達到這些期望,並做好強制執行的準備。這樣的應對策略有助於建立明確的溝通框架,降低誤解和衝突的可能性。
而安卓雅醫師提出的自我轉化的八把金鑰包括正視壓抑的憤怒、釐清情緒底下的思維、傾聽身體的訊息、設定情緒的人我界線、明確而堅定的溝通、容許建設性的衝突、擬定具體改變計劃以及不再姑息被動式攻擊,這些金鑰提供了實際的方法和步驟,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和應對「被動式攻擊」,從而改善人際關係的品質。
精選段落摘要
辨識何謂被動式攻擊反應
蘿貝塔和喬伊斯合住一戶公寓,並共同購買生活必需品。當喬伊斯發現鮮奶不見了時,她詢問蘿貝塔時,蘿貝塔以朋友傑克昨晚使用為由解釋,接著喬伊斯的四種可能反應展現了不同的處理方式。
第一種反應表現為侵略性,喬伊斯以肢體動作將鮮奶盒丟向蘿貝塔,同時發表激烈的言語,展現出明顯的憤怒和侮辱。
第二種反應呈現為消極,喬伊斯選擇避免衝突,表示可以在上班途中購買咖啡,但這種消極的回應可能使她內心充滿怨氣。
第三種反應是果決,喬伊斯深呼吸冷靜思考,並提出晚上討論購物清單,展現出成熟和解決問題的態度。
第四種反應是典型的被動式攻擊,喬伊斯選擇柔聲表示可以找別的東西當早餐,但這種表面上和善的回應實際上是在展現被動式攻擊的特徵,因為她可能在內心累積怨氣。
這段故事提供了讀者思考自身在面對類似情境時可能的反應,以及如何辨識被動式攻擊的行為模式;同時也引導讀者深入了解書中探討的被動式攻擊問題,為改善人際互動提供了有價值的思考和解決方案,理解並應對被動式攻擊,以促進更健康、積極的人際關係。
被動式攻擊者的行事作風
露西的故事生動地描繪了被動式攻擊在日常生活中的多種表現,她展現了被動式攻擊的不同程度。露西的被動式攻擊從小時候就開始,當她在被母親叫醒時,用拖拉的方式回應。這種輕微的反抗可能源於對父母的不滿,而被動式攻擊成為她應對困境的一種模式,即使在成年後,露西的行為也逐漸升級,從疏忽和拖延到明顯的報復。
被動式攻擊,又稱消極抵抗,是一種以看似沒有敵意的方式來表達憤怒的手段;這種行為可能表現為口頭上的同意,實際上卻反其道而行,例如購物商場的慈善捐款表格丟在車上。這種模式的核心是隱藏的憤怒,儘管當事人可能在表面上保持冷靜。這種行為可能源於個人的不滿和憤怒,但當事人可能未必認識到自己的動機。
你可能會問:人怎麼會這樣?
被動式攻擊,一種在人際互動中表現為消極抵抗的行為,並不代表一個人有「劣根性」,這種行為並非天生,且在兒童時期的人格發展階段形成。雖然被動式攻擊的行為不應被接受,但理解這背後的心理機制,有助於尋找解決之道。
被動式攻擊的根源通常來自於人格養成時期。這種行為是一種應對機制,當人感到無助,或害怕產生不良後果時,這種機制就會啟動;成長過程中,對控制生活無能為力的感覺可能是被動式攻擊的根源。
不是每個人都有美好的成長經歷,家庭和人際關係可能直接或間接導致被動式攻擊的行為,例如父母中的強勢和弱勢之間的互動,可能讓孩子學會以被動的方式應對衝突。弱勢的父母可能使用被動式攻擊的方式,以對抗強勢的一方,這樣的環境可能對孩子形成不良的行為模式。
被動式攻擊的行為可能在早年接觸的他人身上找到角色模範,如比較年長的兄姊、親戚或朋友;社會文化的影響也可能讓人隱藏負面感受,進而表現為被動式攻擊的行為。
雖然這種行為模式有其起源,但理解被動式攻擊的成因是邁向解決之道的一步。對於個體而言,正視內心憤怒,學習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以及尋求心理輔導都可能是克服被動式攻擊的方法,這種理解也能幫助家庭成員更好地支持彼此,避免被動式攻擊行為對人際關係造成長期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