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本書
書名:當下的力量:通往靈性開悟的指引
作者:艾克哈特.托勒
出版日期:2023/03/01
誰適合閱讀這本書?
- 長期感受到壓力的人:文章闡述了壓力來源和如何在當下做出改變。
- 經常為未來憂慮、忽略當下的人:文章提醒人們將注意力放在當下,並學會在當下做出抉擇。
- 被困在不快樂狀態的人:文章提供了離開、改變或接受的三種選擇,並鼓勵採取行動。
- 因恐懼而猶豫不決的人:文章教導如何承認、觀察恐懼,並利用當下的力量去面對它。
- 尋求內在平靜與成長的人:文章講述了內在轉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持內在空間的純淨。
畫個小重點
人活在世上的目的是經歷一場深沉的內在轉化歷程,而當下的你對宇宙的神聖目的至關重要。身處在壓力之下往往源於對未來的渴望,使我們忽略了當下的重要性,導致內心的分裂和混亂。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們需要在面對不快樂的時刻時做出抉擇:離開它、改變它或接受它。在做出選擇時,要承擔起責任,全然接受選擇所帶來的結果,保持內在空間的純淨。
作者開場白摘要
《當下的力量》自初版發行六年後,依然在人類意識轉化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全球數百萬讀者在閱讀本書後,紛紛分享如何改變了他們的人生。作者對此深感感激,並確信地球上正在發生一場空前的意識轉化。初版僅發行三千本,當時誰也沒料到會有今日的盛況。透過口耳相傳、朋友們的幫助和一些靈性書店的銷售,讀者逐漸認識到這本書。最終,著名脫口秀主持人歐普拉的積極推薦讓這本書家喻戶曉,銷量激增。
數千封來自不同背景人士的信件和電子郵件,心理治療師也將《當下的力量》推薦給病人或融入治療方法。讀者在實踐書中指導後,痛苦和煩惱得到緩解,甚至消失。他們對書中提倡覺知內在身體、擺脫自我認同束縛以及接受當下的內容感到滿意。許多人多次閱讀,每次都有新體會。
在人類集體心智失調的背景下,越來越多人意識到需要根本性改變以避免災難;數百萬人已準備迎接新意識狀態,這為《當下的力量》的風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但並非所有人都對《當下的力量》持肯定態度,因為許多人和媒體仍受到舊有意識模式的影響,那些完全被思維主宰的人無法理解書中的精髓;有些讀者將書推薦給親友,卻發現對方無法接受,很快放棄閱讀。
這情況可以理解,因為書中揭示了「小我」的運作方式,這容易引起「小我」的反應,如抵抗和攻擊。儘管有一些誤解和批評,但全球對本書的反應仍以正面為主,作者相信,《當下的力量》將吸引更多人,對促進新意識的興起作出重要貢獻,引領人類進入更高的開悟境界。
精選段落摘要
你,不等於你的心智 情緒,是身體對心智的反應
情緒在心智與身體的交會處產生,它是身體對心智的反應,也可以說是心智在身體上的反映。例如,當我們憤怒或害怕時,身體會產生相應的生理反應。這些情緒不僅影響我們的心理狀態,還可以引起生化反應,進而影響生理和物質層面。通過觀察自己的情緒,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思維模式。
當我們過於認同自己的思維、好惡、判斷和解釋時,我們將失去旁觀者的角色,情緒的驅動力會變得更強。若無法感受自己的情緒,最終可能以疾病或症狀的方式體驗它,無意識的情緒也可能導致看似意外的事故。
要感受自己的情緒,可以專注在身體的內在能量場上,從身體內部感受身體。心智與身體之間若有衝突,說謊的一定是心智,說實話的一定是情緒。情緒不能告訴我們自己是誰,但能真實地反映自己的心智狀。
表層思維與無意識心理歷程之間的衝突很常見,情緒會以生理反應的方式反映在身體上。觀照情緒的方法類似於觀照思維,但情緒具有強烈的生理成分;通過這種方法,我們可以讓情緒展現,而不受其控制。觀察者與情緒分離,能夠照亮內在無意識部分。
養成觀照情緒的習慣很重要,可以不時問自己當下內在的情緒狀態。不要分析情緒,僅觀照並感受情緒能量;若無情緒,將注意力集中在身體的內在能量場,這將有助於進入本體。
情緒通常是放大和強化的思維模式,帶有強烈的能量,因此觀察情緒並非易事。情緒總是試圖控制人們,除非具有足夠的臨在意識,否則人們容易無意識地被情緒牽制。當情緒取代個體時,會形成一個以思考和情緒為基礎的惡性循環,它們相互餵養。思維首先在身體上形成情緒,然後情緒的振動頻率進一步餵養原本的思維模式,使其對引起情緒的人事物產生執著。這種執著會給情緒帶來更大的能量,形成無休止的循環。
所有情緒源於一個無分別性的原始情緒,它源自人們遺忘了自己究竟是誰。這種原始情緒很難命名,「恐懼」或許是最接近的名稱,但它還包括深沉的被遺棄感和不完整感,可用「痛苦」來形容。心智不停活動,試圖擺脫情緒上的痛苦,但這種努力往往只能短暫地掩蓋痛苦,而且越努力去除痛苦,感受到的痛苦就越大。心智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它本身就是問題的根源。
只要與心智認同,就無法擺脫痛苦。但如果能將心智從權力的寶座上拉下來,本體便會讓你明白它才是真實本我。
正面情緒如愛與喜悅並非不好,它們與人的本然狀態密切相關,即與本體合一的狀態。當思緒之間出現間隙時,我們可能會短暫地體驗到愛、喜悅或深度平安。然而,這些時刻通常短暫,心智噪音(即思考)很快就會將其淹沒。
在擺脫心智束縛之前,愛、喜悅、內在平安無法持續湧現。然而,這三者並非情緒,它們存在於比情緒更深的層次。因此,要感受到比情緒更深層次的東西,需要全然感受自己的情緒。 畢竟「情緒」(emovere)一詞在拉丁文裡,就是個「困擾人的東西」。
關於作者
艾克哈特.托勒
一位當代知名的心靈導師,在德國出生、倫敦讀大學,並在劍橋大學擔任研究學者和導師。目前常至世界各地講學,致力於將個人領悟與意識力量帶給世界各地的人們。
他在29歲時,他經歷了一次深刻的靈性轉化,從而改變了他的生活道路。他致力於解釋、整合和深化這種內在心靈的變化。
他的教導簡單卻深刻且不依附於任何宗教或傳統,並傳遞出關於無時間性,以及古代靈性導師們意欲告知人們的真理。
*本文情境圖由Midjourney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