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骨頭知曉一切

關於這本書

書名:我的骨頭知曉一切
作者:史蒂芬妮.胡
出版日期:2023/03/29

 

誰適合閱讀這本書?

適合那些正在經歷心理創傷,或對自己的情緒反應感到困惑且希望尋求幫助和理解的人閱讀。

書中提到了診斷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經歷,也討論了尋求專業心理諮商、療法以及個人探索的過程。因此,對於有心理學背景或對心理學療法感興趣的人,也可以從中獲得一些啟發。

 

畫個小重點

本書描述了作者的心路歷程,她曾經患有焦慮和憂鬱症,但透過診斷和自我探索,她發現自己患有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並從童年時期的暴力經歷中找到了傷痛的源頭。

在探索自己的過程中,她重新建立了健康的自我對話,學習了各種心理療法,並挖掘埋藏在她身上的生命創傷。

她意識到自己並非破碎之人,而是看待自己的方式破碎了;她開始聆聽自己的感受,思考自己的需求,並停止傷害他人,對自己精心打造的人生進行檢視和反思。

書中強調了創傷無法完全痊癒,但我們可以接受它,重建對自己的認知,並不斷努力去改變自身與診斷結果之間的關係,找到屬於自己的救贖之路。

-->到 誠品線上 找這本書 

精選段落摘要

作者和她的諮商師諮詢了八年,但直到八年後的這一天,她才獲得了她的診斷結果。

作者抱怨自己缺乏專注力,但對諮商師的建議感到厭倦,她想要快速解決自己的問題,而不是透過正向想像的練習等方法逐步解決問題;她感受到了疲憊的感覺,對於解決問題感到困難,並且需要較長的時間和努力。

因為自小受到焦慮和憂鬱症煎熬,多次尋找解決方法卻總是無法擺脫。過了三十歲生日後,開始更加在意周圍的事情,且感到非常累。在網路上尋找答案時,找到了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診斷,而在與諮商師的諮商中,得到了這個診斷的確認-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由持續性的虐待所引起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兒童虐待是其常見原因。

得知自己患有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後,對於自己生活中各個方面都被症狀所影響感到痛苦和困惑,甚至覺得自己不正常、殘破不堪。想要逃離過去的企圖失敗了,便決心重新檢視自己的故事,並以無所畏懼的態度去面對和修復自己的人生。也許,這就是每個反派角色都需要從自己最初的故事開始得到救贖的道理。

* * *

作者一度對於自己精神健康狀況出現了疑慮,甚至出現了入住高級精神療養院的幻想,最後因財務原因而打破了這個念頭。

對於心理健康的困境和希望,使她開始想要"在專注於自我療癒的同時,維持生產力並期待自己能夠康復,從困境中解脫出來"。因此,決定以研究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為起點,尋找對自己的療癒之路。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Complex PTSD),它是一種新興的疾病名稱,於九十年代由精神病學家提出,但仍有些專家認為它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太相像了,沒必要區分。

人人都有觸發點,或者終究會有觸發點,因為每個人都會歷經某種形式的創傷。觸發點可能導致情緒反應,是完全正常的現象,但在某些情況下,觸發點導致像恐慌症、惡夢、昏厥和身歷其境等症狀時,才會被認為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比傳統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更加難以治癒,因為患者可能有上千個觸發點,使得情緒反應成為一種持續固定的狀態,而非暫時的情緒反應。

貝塞爾.范德寇的著作《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中提到關於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概念。童年時期受虐的成人和最近遭遇天災的成人受害者呈現出不同的症狀,複雜性創傷在受害者身上創造出一貫的防禦性格,使得患者在人際關係和溝通上面臨極大的困難,充滿了自我厭惡。作者對於自己是否也受到複雜性創傷的影響感到懷疑,並探討了書中關於如何痊癒的解決方案。

-->到 誠品線上 買這本書 

 

關於作者

史蒂芬妮・胡

現為作家、廣播製作人、講師。她的第一本書《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描述了她自己在確定罹患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之後的心路歷程

書籍出版後,她持續在社群媒體、影展、學校等場合為 精神疾病與創傷患者 發聲。她認為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不僅是痊癒的一部分,也是給予他人力量的方式。

*本文情境圖由Midjourney產生*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書摘 心理勵志 新書推薦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書僮 的頭像
    小書僮

    小書僮的品書齋

    小書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