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本書
書名:MBTI 我,和我的使用說明書:雪力獻給16型人們,找到最舒服的自己
作者:雪力 (夏瑄澧)
出版日期:2023/03/31
誰適合閱讀這本書?
適合對於個人成長、自我探索、心理學等議題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如果你想了解MBTI是什麼、如何使用MBTI幫助自己了解自己,以及如何接受自己的壓抑的那一面,這本書會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畫個小重點
國際認證的MBTI講師雪力,使用MBTI幫助人們了解自己;MBTI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使用四個光譜的傾向,共組成16種人格類型。
每個人心中都有16個房間,最符合的人格類型只是最喜歡的房間,不代表永遠只能待在那裡。透過使用MBTI,人們可以深入了解自己,接受自我壓抑的那一面,讓自己變得更完整,不被完美的假象壓垮。
若沒有正確理解MBTI,隨意進行心理測驗式的填答,信度與效度都會受影響,測出來的結果也未必有效。因此,需要有專業帶領,不適合在經歷重大事故後評量,並且需要在16歲以上再做。
在開始MBTI之前,要拋下自己已經吸收的社會價值觀,坦承面對自己。唯有找到自己,才能發揮潛能,進入心流狀態,認可自己的價值,不要追求完美的自己,而是追求舒服的自己。
作者開場白摘要
MBTI改變了我
因為背景和環境的影響,在30歲左右開了一家蛋糕店,但因自己並沒有真正熱愛和喜歡這個產業,最終失敗了。此次失敗是30到40歲連續失敗的第一擊,之後還有幾次受挫,但總是找算命老師來看運勢,期待自己走運的時候。
46歲時透過哥倫比亞大學的組織心理學碩士學程第一次接觸MBTI,該學程是為幫助高階主管透過心理學分析組織動力及潛意識,以推動組織改革而設立的。透過這個課程,發現領導者要先覺察自己的盲點,才能看到組織的盲點。
MBTI評量讓自己對自身性格有了新的見解,也了解到自己是問題的共創者,需要負起應有的責任;算命的準不在於算命師的準確,而在於是否願意改變自己來扭轉命運。
人生中有很多不能選擇的,但有些事情是可以掌控的,最難也最重要的是掌控自己的心態。當開始自我覺察後,改變了人生,換了工作,家庭關係也變好了。這樣的領悟啟發了想要分享給那些感到迷惘,已經認命或覺得一切問題都是命運不好的人。但也不要執著於MBTI理論和分析上的人格類型,而是專注於那些對自己有建設性的建議。
精選段落摘要
讓MBTI幫助你,而非定義你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特質,透過自我覺察,可以從不同角度觀察自己,了解自己的行為模式、關係互動等,進而成為更好的自己。
MBTI 的設計理念是基於榮格的理論,運用四組二分法來評估一個人的傾向,形成16個基礎人格類型,是一種能夠了解人們態度、認知、判斷和執行方式的自我評估問卷,有助於讓人們更加了解自己的基本人格特質。
透過學習MBTI,我們可以更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個性,但同時也要注意每個人並非只是四個字母這麼簡單,MBTI 更探討字母之間的互動以及不同組合產生的動力。
開始前,必須知道的事
MBTI(邁爾斯-布里格斯人格類型指標)應用於自我探索上時,不應將MBTI視為當作選擇主修科系、找工作或人事調度等的工具,不要盲目接受網路上的結論,而要藉由了解不同的思考方式,靠自己的努力去發掘自己的優勢和提升能力。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而 MBTI 不應用來貼標籤,而是應當用作自我探索的工具,幫助人們了解自己在不同情況下的行為表現和需要加強的地方,以及了解不同類型的人在思考邏輯和行為上的差異。
MBTI 只是了解人性的入門工具,當人們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類型後,應該忘掉分類,做最舒服的自己,也讓別人卸下盔甲,用他最舒服的一面來相處。
在使用MBTI之前,你需要記住以下幾點重要觀念:
- 每個人的存在都是世界的禮物,具有無可取代的價值。
- 人格特質並非非黑即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傾向和程度。
- 人格類型沒有好壞優劣之分,每個類型都有其價值和發展潛力。
- 相同的行為不代表相同的類型,因為每個人的出發點和動機可能不同。
- 在接受自己的過程中,要注意與他人互動的界限,避免將「接受自己」混淆為「為所欲為」。
- 要避免自證預言,不要因為自己的既定觀念而限制自己的發展和成長。
關於作者
雪力(夏瑄澧)
出生於台灣,13歲時移民澳洲,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東西文化的衝擊。她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之後在當地就業超過十年,最終返回台灣定居。
在就讀組織心理學碩士課程期間,她意識到自己也是問題的共創者,而MBTI是一個非常有用的自我探索工具。因此,她開始進一步探索MBTI,讓自己變得更完整而不是更完美,也因此活得更舒適。
基於她這樣的體悟,她致力於運用MBTI和心理學幫助更多的人,讓他們找到更好的自我和生活方式。
*本文情境圖由Midjourney產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