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本書
書名:異教語言學:語言如何讓人產生狂熱?
作者:亞曼達.蒙泰爾
出版日期:2023/04/10
誰適合閱讀這本書?
適合對宗教、心理學、語言學、社會學等議題有興趣的讀者,特別是對「邪教」現象和其背後的語言操控、心理作用感到好奇的讀者。
此外,對於希望提升自我語言辨識能力、批判思考能力,以及了解行銷策略、社交心理學等議題的讀者也會對本書有興趣。
畫個小重點
作者從語言學背景出發,探討異教的各種類型,包括宗教和非宗教的,並提到這些組織吸引信眾的方法,從語言的角度分析它們所使用的語言陷阱。
本書分成六部分,探討異教的不同方面,包括自殺異教、爭議性宗教、多層次傳銷公司、異教健身和社群媒體上的大師。書中強調辨識說話者話語的本質是必須與時俱進的技能,提供了許多有趣且實用的觀點,讓讀者在閱讀故事的同時練習批判思考。
作者開場白摘要
作者的父親從小就被迫加入一個異教,這個經歷讓作者從小就對異教產生了興趣。父親隨著他的父母搬到錫納農,一個偏遠的社會主義公社,這裡的孩子住在離父母幾英里遠的營房,並沒有人可以外出工作或上學。
錫納農的核心是「遊戲」,是一種儀式性活動,每天晚上,成員會分成幾個小圈子,然後接受同儕數小時惡毒的批判-這種極端的「講真話」活動在異教式團體並不少見。
父親逃出來後,成為一位研究多產的神經科學家,但他在錫納農遇到了一位生物學家,他委託父親管理公社的醫學實驗室,而實驗室也成了父親的避難所,這是應用實證邏輯規則的稀有空間,但也是他找到對科學之愛的地方。後來在想要接受教育的渴望下,偷偷溜出住處,跑到舊金山一所官方認可的高中上課。
父親的經歷讓作者從小就被異教的特殊語言所吸引,各種專有名詞包括「遊戲裡」和「遊戲外」、「愛的配對」(意指婚姻)、「示威者」和「值班家長」。
創造特殊語言來影響人的行為與信念的效果,以及將語言作為密碼、偽裝和吐真劑,是一種神奇的力量。
說話是我們願意改變自己的第一件事,而使用新的術語是即時的且不需要承諾,因此創造特殊語言的效果是如此有效。異教式語言和基督教福音派語言都能夠無形中以大師的形式塑造我們的世界觀,並一旦嵌入就會黏住。
大學時的朋友為了戒酒加入無名會,她發現無名會的成員使用專屬的語言,進而探討語言如何影響人們的行為與信仰,並透過探討各種異教與其語彙,分析現今社會中各種異教式措辭的影響力與風險,並提供讀者辨識健康與有害團體的方法。
語言是建構與約束人們現實的材料,可以讓人們沉浸在不受約束的狂熱意識形態的團體中,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仔細審視我們所參與的團體與其使用的語言,以辨識其真正的意圖與風險。
精選段落摘要
本書將探討「異教語」(Cultish)這種語言在狂熱分子中的重要性,並介紹了異教式語言的關鍵元素,以及破壞性團體如何誘騙追隨者,以及如何滲透到我們的日常語彙中。
語言是領導者魅力的所在,也是賦權給他們創造一個迷你宇宙、一個價值觀與真理體系,再迫使追隨者聽從其規則的原因。
此外,語言也可以壓制獨立思考、掩蓋真相、鼓勵確認偏誤、讓情緒掌管經驗,以至讓人感覺那是唯一的一種生活方式。因此,當人們了解了「異教語」的聽起來是什麼樣子,就再也無法充耳不聞。
異教語言可以讓一個社群成員擁有相同的意識形態,並幫助成員感覺自己屬於某個偉大的事物,也可以用於促進團結或號召他人,例如在某些人道使命上。然而,異教語言也可能產生某種程度的心理壓力,這種壓力可能像日常的社群恐慌症一樣普通,也可能像被迫從事暴力犯罪一樣危險。
詞彙的意義可以因對話情境和談話者的態度而有所不同,而「異教」一詞的語意模糊,其定義也因社會的變遷而不斷改變。
「異教」這個詞彙在現代使用中的不同定義和意義,可以用來形容新興宗教、網路激進分子、新創公司或化妝品品牌等。
雖然詞義模糊,但語言的使用者通常能透過上下文脈絡理解其隱含意義與風險。在某些情況下,「異教」也可用作比喻,例如形容對某個文化圈子的強烈效忠。
然而,異教性質有好有壞,是一個落在光譜上的範疇,存在著不健康與破壞性的團體;相對而言,符合道德的團體會事先告知信仰內容、會員期望,且不會威脅會員。
*本文情境圖由Midjourney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