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時代的殘光餘影

關於這本書

書名:日本時代的殘光餘影:走過兩個時代的台灣
作者:林初梅/所澤潤/石井清輝
出版日期:2023/04/06

想看作者的更多書籍?請點我

 

誰適合閱讀這本書?

適合對於台灣歷史、社會、文化和政治感興趣的讀者閱讀。對於想要了解台灣在日本時代和民主化運動前的國民黨執政時期的人,或對於台灣「兩個時代」的歷史和發展有興趣的讀者,都會對這本書感興趣。此外,研究台灣社會、文化和政治的學者和學生也可以閱讀這本書,以獲取更深入的了解和洞見。

 

畫個小重點

本書主要研究台灣在日本時代和民主化運動前的國民黨執政時期,探討在社會變革時期中,日本元素如何重新被形塑轉化,以及台灣人對於日本的情感與身分認同。台灣的「戰後」不是始於一九四五年,因為某些層面顯示出一九四五年以後的台灣仍處於「戰爭時期」。

本書的研究結果或許已逐漸成為歷史,但想要了解現在的台灣,仍需要關注「兩個時代」之後的相關議題。民主化運動中,台灣人的韌性與活力深受社會和他人互動之影響所形成,但在當前台灣社會的多元要素及其相互關係的基礎中,存在著「兩個時代」的歷史基層,這是不爭的事實。

-->到 誠品線上 找這本書 

 

作者開場白摘要

台灣中的日語世界

戰後初期台灣的相關訊息並未傳到日本,當時在台灣的日本人或許未曾想到台灣人仍舊精通日語,但這卻是事實;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美國統治下的沖繩,當地的訊息在日本本土鮮少得知。

這些現象讓人思考,對於不同文化和語言環境下的相互認識和理解,我們應當持開放、尊重的態度。本書的論文研究對於理解戰後台灣社會的發展以及跨文化交流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本書收錄的諸多論文主要探討戰後台灣社會發生的事情,尤其關注那些仍具有日本國籍的老同事、同學或鄰居的台灣人,他們在日語通行的環境下生活,但他們的特殊經驗日本人卻很難理解。

同時也探討當時的台灣,即便是日語頗為通行的環境下,日本的報紙及大眾雜誌也無法輸入台灣,造成了日本人難以接觸同時期台灣島內資訊的重要原因,這種情況長期持續至台灣民主化之前。

本書旨在填補戰後台灣史中的空白,展開獨自的調查研究,探索及解析戰後台灣部分的真實樣貌,期望對於理解戰後台灣社會的發展以及跨文化交流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精選段落摘要

在戰爭與消費之間的糾葛下,台灣的消費文化如何受到影響與轉變?

在中日戰爭爆發後,全體主義的強化導致個人自由被壓縮,台灣的消費文化也隨之改變。然而,在許多研究中,鮮少談及戰爭時期與戰後個人在文化生活層面上的表現,本書嘗試透過探討消費與節約之間的消長,來深入探究大眾生活的樣貌,並強調符號意義在探討消費生活歷史時的重要性,因為被消費的物品在社會生活中具有實用性和符號意義兩個面向。

象徵符號的意義與戰前台灣的百貨公司文化

隨著近代百貨公司的興起,消費被賦予了誇示、遊戲、愉悅等象徵性的意義,成為一種尋求社會地位表徵的行為。百貨公司透過陳列展示和符號意義的運用,重新定義商品的功能與意義,成為消費文化的推手。

西方的百貨公司以效率和合理性為目標,透過一定規模的建築物和分門別類的商品販售,重視符號意義的運用,並顧及食、衣、住、樂等消費需求;日本的百貨公司則是從吳服店轉型而來,結合陳列販售大量生產的商品和看中意了再買的消費方法,塑造出含有餘裕與品味的特色。

在消費文化中,消費與購買的差異在於前者強調物品的符號意義,後者則著重於物品的功能與必要性。透過百貨公司的陳列展示手法,消費者可以用消費來表達自己的社會地位與品味,例如衣料是一種特別重要的商品,其除了具有物質需求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其象徵性的意義,而衣物更是消費經濟學中的奢侈品之一。因此,百貨公司會誕生自服飾織品店,主要商品為奢侈品,並透過符號的運用來吸引消費者進行消費。

百貨公司在台灣的發展歷程,從陳列販賣的手法,到商業美術的觀念的擴散與實踐,再到百貨公司的開幕,逐漸進入符號運用的花開時節。在此期間,人們開始追求非必要的消費,並透過購買奢侈品等商品,來表現地位或品味,這些商品的使用價值很低,但是象徵價值卻很高。

而百貨公司的空間不再只是為了容納商品,而是展演商品魅力與創造其意義的舞台,大量使用玻璃陳列櫃與櫥窗,並利用留白、象徵飾物等手法賦予商品符號意義。日治時期的三大百貨公司:菊元、林百貨與吉井百貨除了採商品分門別類、定價販賣的新商法外,頂樓均設有庭園或展望台,並舉辦了許多展覽會、賞花會、納涼會等文化活動,提升文化資本。

戰前台灣逐漸進入符號運用的時代,而刺激消費的核心在於透過符號的意義來強調個體的差異。當時的台灣社會能發生遊戲性、個體差異性與社會標識性等消費行為,意味著那時的台灣社會,個人在某種程度上具有自我身體表現的自由,才使經濟餘裕者的消費行為成為可能。

然而,隨著日本與中國開戰,台灣逐漸受到經濟統制與社會自由的壓制,消費行為也受到限制。在戰爭的情勢下,為了全體的勝利,個人僅能使用維持生活所需的必要物資,消費逐漸受到限制。在台灣作為殖民地的情況下,戰時措施對台灣較日本內地更為嚴苛。在這樣的情況下,以個體差異為基礎的消費生活,開始發生了變化。

-->到 誠品線上 買這本書 

想看作者的更多書籍?請點我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書僮 的頭像
    小書僮

    小書僮的品書齋

    小書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