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本書

書名:成為菁英:給初入社會的你從未聽過的工作建議
作者:山口周
出版日期:2023/05/02

 

誰適合閱讀這本書?

本書適合廣泛的讀者群體,尤其是剛進入職場的新鮮人或正在職場中尋求個人成長和晉升的人。

  • 職場新鮮人:對於剛進入職場的人來說,他們可能會面臨種種思考誤區和困惑。本書可以幫助他們正確思考,了解職場的真相,並指導他們如何在職場上取得成功。
  • 追求個人成長的人:對於那些渴望在職場上成長和發展的人來說,書中提供了寶貴的建議和策略,幫助讀者檢視自己的工作思維,建立正確的策略和目標,並提供了在職場上建立良好人際關係和學習的方法。
  • 尋求職位晉升的人:對於希望晉升到更高職位的人來說,本書提供了有關工作和人際關係的洞察力,鼓勵讀者思考如何有效地利用時間,避免浪費精力在不必要的事情上,並在逆境中找到機會。
  • 對職場有興趣的讀者:即使不是正在職場中的人,對職場動態和成功的原則感興趣的讀者也能從書中獲益,本書提供了對職場思維和行為的深入洞察,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職場運作的規則和挑戰。

 

畫個小重點

職場新鮮人常因為經驗不足,而存在著思考誤區,若出現過度依賴他人意見、盲從上司、迷信加班等錯誤思維,只會讓人一輩子當社畜,無法實現個人成長和職位晉升。為了破解這些思考地雷,本書提出了幾個問題供讀者思考,包括在重大決定時是否過度依賴他人意見、是否盲從上司、是否真正了解同事加班的原因等。只有真正認識職場的真相,才能把力氣花在正確的事情上,讓每天的工作成為升職加薪的契機。

檢視職場表現有幾個要素,包括策略、工作、人際、學習、逆境和人生。讀者應適時地檢視自己是否具備精明投資自己、設定具體目標、將弱點轉化為武器的策略能力,以及是否適當利用時間、不迷信加班、不浪費精力在無用的主管身上。在人際方面,需要具備掌握重點的說話技巧、建立可信的人脈,並能夠辨別良好和不良的人際關係。

閱讀對新鮮人來說十分重要,建議建立個人的學習計畫。對於逆境,重要的是判斷自己在職場上的位置,才能夠發揮自身優勢;而有時,離職不一定是壞事。在職場中沒有正確答案,讀者應隨時以自己為主體而行動。

奉行主管命令而工作的時代已經過去,為了在職涯上有突飛猛進的發展,新鮮人們應擺脫舊有的、過時的工作思考方式,停止浪費精力在不必要的事物上,立即開始著手做真正應該做的事情。

-->到 誠品線上 找這本書 

 

作者開場白摘要

為了將來能夠「出類拔萃」,你現在應該做的事

本書彙整了自己在年輕時和身邊人的摸索經驗,以及從事管理顧問工作接觸到的成功人士的行動和思考模式。書中有些建議可能與社會上的常識相悖,並且實踐這些建議可能會帶來壓力,但若僅遵循社會常識的工作模式,則可能無法實現幸福和成果豐碩的職業生涯。 舉例來說,「努力是種怠惰」這樣的主張,可能與傳統觀念相衝突,但像日本這樣遵循工作常識的國家,在勞動意願和勤務意願方面排名卻是最低的。

年輕一代不應該加班,這並不是要追求工作和生活之間的平衡,相反的,工作和生活其實密不可分。豐富的私人生活可以帶來工作的成就,兩者相互交融,這就是所謂的「工作與生活要調和」。加班只是一種輕鬆的逃避方式,即使沒有做出成果,也可以說「我已經很努力了」。然而,如果有很多「努力卻做不出成果」的員工,將使組織失去價值生產力,這是組織論領域中的常識。對組織來說,這些人是最有害的,應該盡早剔除,但日本企業的人事考核制度偏向評價努力程度,這就造成無法排除這些人的問題。

為了因應這個問題,現在許多日本企業採取擴增「裁量勞動制」的方式,這是為了讓工作時間不直接反映在薪資上的對策,而不久的將來便可能進入到「努力不等於評價、付出不等於報酬」的時代。年輕人們不要藉著努力來逃避,應該著重在成果上,加班只會造成短期的安慰和同情,但長遠而言,只有能夠產生實質成果的人才能真正受到重視。

 

精選段落摘要

不要被「性質差的工作」佔據了時間

社會上存在兩種不同性質的工作:一種是努力能夠豐富人生的好工作,另一種則是再怎麼努力也無法帶來富裕的差工作。雖然年輕人可能無法自由選擇工作,但學會辨別兩種工作的重要性因此變得更加重要。在評價工作是否好的角度上,有兩個關鍵點:成長和評價。「帶來成長」是指這份工作是否能讓你在專業和個人發展上有進步;而「帶來評價」則是指在完成這份工作後,你在組織中的價值和發言力是否會提升。

如果身邊有具有升職或權力的人,那麼全心全力投入這份工作對個人的資歷和地位都有好處;如果身邊沒有這樣的人,則需要以工作是否能帶來成長作為評斷的標準。即使這份工作無法在組織中獲得評價,但如果可以獲得價值高的經驗或技術,那麼仍然值得全心投入。

「性質好的工作」是指能在組織中獲得評價並帶來自我成長的工作,如果兩者皆符合,則是最理想的情況;如果兩者都不符合,則可視為「性質差的工作」,並盡量避免或只出六十%的力氣完成。對於年輕一代來說,可能覺得不應該逃避交辦的工作,但可以學著從這份工作中找出可以學習或有趣的地方,將其轉變為「性質好的工作」。

工作的「性質」可由自己來改變

在成熟產業中,由於無法提出新的經營方針,造成了「性質差的工作」的增加;然而,不能將這種情況完全歸咎於環境因素,因為從工作中引出「好性質」最終是個人的責任。

曾經有位同事在入職時被分配到與自身興趣和成長無關的電腦室工作,看起來是「性質差的工作」,但他發現了操作電腦和寫程式的樂趣,並從中獲得了靈感,最終取得了不錯的成果;這展示了他的學習敏銳度,即以正面的態度面對新狀況。

對於被分配到看似「性質差的工作」的人來說,重要的是從工作中找到有趣之處,將從中獲得的經驗轉化為自己的財富;抱怨上司不給好的工作是很常發生的事,但從被交付的工作中找到樂趣,並將其轉變為個人的成長也是有可能的。而跟那位同事一同入職的其他同事中,也只有他能夠從工作中找到樂趣並持續留在公司,而其他大部分人最終選擇離職,便可能是因為他們無法從工作中找到樂趣。

不敢樹敵的人也沒有夥伴

領導者往往會產生敵對的情緒和被否定的現象,舉例來說,許多為實現公正自由世界而奉獻的領袖,如坂本龍馬、甘地、約翰‧藍儂、耶穌‧基督、切‧格瓦拉、金恩牧師等,他們都遭到暗算並遭受謀殺;這顯示了領導力在發光的同時也會帶來陰影,尊敬和讚美的情緒與厭惡和否定的情緒是共存的。

領導力不僅僅是肯定的一面,它也必然伴隨著強烈的否定;這些領導者都有自己強烈的願景和價值觀,他們為了實現這些願景必須強烈地否定與之相抵觸的事物。例如,坂本龍馬要推翻幕府以開國,他必須強烈否定支持幕府和排斥外國人的派別;金恩牧師的願景是建立一個無關膚色的平等社會,他必須強烈否定白人至上主義和對黑人的歧視。

領導力往往被視為肯定的體系,但我們不能忘記強烈的肯定必然伴隨著強烈的否定,這也是為什麼領導者會產生敵人的原因。

拓展人脈時最重要的事

人脈在生活中並不是必需的,因為人生中重要的人隨著不同階段會在適當的時候出現,而刻意參加擴展人脈的活動只是浪費時間。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求五層次」學說中,自我實現的人具備十五個共通特徵,其中一個特徵是與少數親密的朋友建立深厚關係。換句話說,人脈不僅僅是廣度,深度也很重要,大部分人講到人脈時,通常只討論廣度,但真正重要的是廣度和深度的結合,也就是「面積」。

在史丹佛大學教授克倫伯特茲的研究結果中,他調查了數百位成功商務人士,發現他們職涯中的轉機八成來自「偶然」,這其中也涉及人脈的廣度和深度。所謂的「好機緣」指的是從意想不到的地方獲得工作或轉職的機會,這需要人脈中的「深度」,而不僅僅是「廣度」。信任與人格的關係在這個過程中非常重要,光憑藉廣泛的人脈並不能帶來好的機會。

根據研究,能夠促成職涯轉機的機會往往來自不那麼親近的人,這與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提出的「弱連結的力量」概念相關。弱連結意味著和自己不太熟悉的人接觸,可以帶來更多新的資訊,而這些資訊往往來自於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利用弱連結獲取資訊的人比利用強連結的人更容易找到更好的轉職工作。

如何建立有「信用」的人脈

單純追求人脈的廣度並不是有效的方法;相反地,建立具有信用和互惠關係的人脈更加重要。

人脈分為三個層級,第一層是真正的好友,彼此之間非常熟悉,並具有深厚的關係;第二層是同事區,他們可能不完全了解你的全人格,但對你的工作情況和態度有所了解。最後一層是點頭之交區,這些人只知道你的表面資訊,不知道更多詳細情形。

第二層的同事區是建立信用和提供工作機會的關鍵人脈,這些人了解你的能力和適合的工作,容易建立信任並為你牽線。為了擴展第二層人脈,建議保持對待工作的誠實態度並真誠地投入與同事共事,這樣能夠建立信任,並有助於建立有價值的人脈關係。

相較之下,第一層的好友可能難以帶來意想不到的機會,而第三層的點頭之交則很難促成好機緣。為什麼第三層人脈很難帶來好機緣呢?首先,這些人不了解你的工作情況和能力,因此無法建立信用,第二,缺乏互惠性關係,沒有共享利益的動機。

-->到 誠品線上 買這本書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書僮 的頭像
    小書僮

    小書僮的品書齋

    小書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