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本書
書名:為什麼年紀愈大,時間過得愈快:從心理時間的祕密,到記憶如何形塑我們的一生
作者:杜威.德拉伊斯瑪
出版日期:2023/06/28
誰適合閱讀這本書?
適合對記憶和心理學有興趣的讀者,如果你對人類的記憶和記憶的運作方式感到好奇,並且想深入瞭解記憶形成、保存和磨蝕的過程,本書將提供有價值的資訊和洞察力。此外,如果你對心理學、認知科學或大腦研究感興趣,本書也會給你一個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記憶相關的議題。
此外,如果你對文學作品和心理學的交叉領域感興趣,這本書也將是一個有趣的閱讀選擇。作者結合了心理學研究和文學作品,並引用了多位文學大師的見解,這將給你一個更廣泛且深入的視角來探討記憶的議題。
畫個小重點
記憶像狗一樣,來去無常,年紀愈大時,它似乎更不理人,只窩在自己的地方。為什麼有些記憶淹沒在時間之流,有些卻陪伴一生?為什麼羞辱的記憶總像昨天才發生的?為什麼年紀愈大愈愛回顧青春往事?
書中透過多個經典心理實驗,探討了與自傳性記憶相關的主題,包括最初的記憶、氣味和滋味與記憶的關聯、刻骨銘心的記憶等,同時也涵蓋了各種與自傳性記憶相關的大腦謎團,如似曾相識感、閃光燈記憶、懷舊效應等。此外,書中還探討了瀕死體驗、學者症候群、絕對記憶等特例題材,以及腦損傷對記憶的影響。
作者以淵博的知識、詩意的感受力、敏銳的洞察力和優美的筆風,將心理學的研究結果與喬治桑、伍爾芙、普魯斯特、納博科夫等文學大師的作品結合,使本書不僅充滿知識、智慧和哲理,還具有深度和文學性。
精選段落摘要
記憶就像狗一樣,窩在牠自己想待的地方
我們對記憶的期望往往不符合現實,有些我們希望永遠記住的事情卻逐漸褪色,而有些我們希望忘記的事情卻總是不期然地出現在記憶中;而賽斯•諾特博姆也曾在詩作中,將記憶比喻為一隻像狗一樣的存在,只待在它自己喜歡的地方。
自傳性記憶是指我們儲存個人生命經歷的記憶,它像一本記錄我們人生的編年史,然而自傳性記憶的回憶和遺忘是同時存在的,它似乎有自己的一套運作規則。為什麼我們三、四歲之前的記憶幾乎是空白的?為什麼不愉快的記憶永遠是鮮明的?為什麼受過的恥辱總是深深地銘記在心中?為什麼在暗淡的時刻記憶總是被啟動?而抑鬱和失眠也會將自傳性記憶轉化為悲傷的故事。
雖然自傳性記憶的存在是眾所周知的,但心理學家直到近年才正式確認它,這是因為自傳性記憶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記憶力」,它儲存了我們個人的經歷,但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什麼呢?這也導致了對於自傳性記憶的研究相對較晚開展。
「自傳性記憶」早期研究之一:聯想與回憶實驗 (倫敦)
英國科學家高爾頓對自己的聯想能力感到好奇,於是他開始在倫敦帕爾瑪街散步時,注意並記錄自己與周圍事物引發的聯想。他發現這些思緒之間差異極大,並且讓他回想起多年前的記憶,為了進一步研究這個現象,高爾頓便在一八七九年左右進行與自傳性記憶相關的實驗。
在實驗中,高爾頓複寫了七十五個他認為合適的單字,並將它們列成清單,壓在一本書上,以便在傾身向前時只能看到下一個單字。實驗的流程是:傾身向前,讀取一個單字,按下碼表,等待與該單字相關的聯想出現,然後再按下碼表,高爾頓記錄了這些聯想和產生聯想所花費的時間。
這個實驗讓高爾頓成為揭櫫「懷舊效應」的第一人,即當人步入六十歲時,大部分的聯想與年少時期相關,而近年的事件引起的聯想則較少,實驗結果也顯示,這些「久遠的」聯想往往有重複性,反映了思維的根深蒂固,且教育和養成對成人時期的聯想有顯著影響。他也是首位設計系統研究人腦內這個領域的人,然而他的實驗並未引起太大反響,因為當時另一位德國科學家艾賓豪斯也在進行類似的記憶相關實驗。
「自傳性記憶」早期研究之二:量化記憶實驗(柏林)
艾賓豪斯設計了一套實驗,使用「無意義音節」組成的資料庫,研究自己的記憶活動。他發現在重新記憶音節時,所需的重複次數比初次記憶少,而這種節省指數的數值取決於初次記憶和重新記憶之間的時間間隔。他還發現了著名的「艾賓豪斯遺忘曲線」,隨著時間間隔的增加,遺忘的程度逐漸減少。艾賓豪斯的研究方法量化了記憶,並引入了「節省指數」和「艾賓豪斯定律」的概念,他的實驗結果可通過曲線圖和數字進行分析,使記憶研究具有更精確的量化方式。
如果高爾頓和艾賓豪斯能預見到二、三十年後的記憶研究發展,他們會感到驚訝。儘管兩人的研究方法略有不同,但在當時都具有同等價值,並互相推崇。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艾賓豪斯的研究方法成為記憶研究的主流,而高爾頓的研究則在某種程度上被忽視。
心理時間的祕密
德國作家恩斯特·君格(Ernst Jünger)坐在書房中,寫著關於時間的書,桌上擺著一個古代的沙漏,他注意到沙子從上方流向下方的速度越來越快,這讓他聯想到時間的流逝和生命的終結。《沙漏之書》於1954年出版,君格寫這本書時已經六十多歲,他感受到隨著年齡增長,時間似乎也過得越來越快的現象;這種加速度形式讓人感到困惑,為什麼隨著年齡增長,時間感覺越來越快呢?
君格提到了威廉·詹姆斯在1890年提出的問題,即時間似乎過得越來越快,雖然每天每夜看起來都是一樣的,但一年過去比一年更快。對於時間的加速度問題,用比喻來說明可能更容易理解,作家赫瑞特·克羅爾表示,時間就像在我們指間轉動的一串小鏈子,但為什麼這串鏈子在指頭上轉動的速度越來越快呢?
君格提到了法國哲學家保羅·珍妮特在1877年指出的觀點,人們對時間的感知和壽命有關。對於一個十歲的孩子來說,一年是他生命的十分之一,而對於一個五十歲的人來說,一年只是他生命的五十分之一,但這種主觀上的時間加速度無法用量化的方式解釋。
君格提出了記憶在時間體驗中的重要性,隨著時間的流逝,記憶中的內容變得簡化,我們的經驗逐漸轉變為例行程序,時間似乎變得更快。這種解釋將記憶置於時間體驗的核心位置,時間的流逝與我們意識中發生的事情相連結。
影響心理時間的因素
居友(Jean-Marie Guyau)是一位法國哲學家和心理學家,他在19世紀逝世,年僅34歲。他的著作涉及倫理道德、美學、社會學、教育學和宗教等領域,最著名的作品是《時間概念之起源》(La genèse de l’idée de temps),這本書是基於他在1885年發表的一篇論文而寫成的。
居友的時間理論以空間為基礎,他認為記憶在時間體驗中起著重要作用。他指出,感覺和思想的強度、數量、速度以及注意力的投入程度等因素都會影響心理時間的長度和速度,還提到情感強度和期待也會對時間體驗產生影響。
居友對於童年時光看起來長而老年時光看起來短的現象進行了解釋,他認為童年時光因為記憶中的豐富而顯得特殊,回顧過去時,我們可以從當前的經歷中找到過去,並以此將時間延長。居友的短暫而豐富的生命使他更加珍惜時間,他的作品對於理解時間體驗和記憶的影響具有重要價值。
內在光學
居友的時間觀點透過內省觀察而非實驗,他認為內省包含他人的體驗,因此可應用在自身之外。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中描述了焦急等待中時間流逝緩慢的情境,內省觀察的內心獨白能讓其他文類產生共鳴;書中描述了敘述者等待回信的漫長時間和約會前的煎熬,顯示了時間在等待中似乎變得更慢。
居友的內在光學法則在此發揮作用,欲望使想像力變得鋒利,將事件近距離地置於面前,使時間感覺拉長;但故事中的主角最終未能如願,這一切在約會當晚破滅。湯瑪斯·曼的《魔山》也提到居友闡述的時間法則,描述了人在不同環境中對時間感的不同,例如,待在療養院超過一個星期和不到一個星期,對時間的長度感會有截然不同的體驗。
關於作者
杜威‧德拉伊斯瑪(Douwe Draaisma)
荷蘭心理學家,專攻人類記憶的本質和運作方式。他於1953年出生,榮獲了海曼斯獎和荷蘭皇家頒授的「奧倫治拿索勳章」,以表彰他在記憶研究和心理學史研究上的成就。目前他擔任荷蘭格羅寧根皇家大學行為暨社會科學學院的首席教授職位。
主要著作包括《為什麼年紀愈大,時間過得愈快——從心理時間的祕密,到記憶如何形塑我們的一生》、《記憶的隱喻》、《遺忘的慰藉》和《懷舊製造所》等,這些著作被翻譯成十多國語言,深入探討了記憶、遺忘、時間和懷舊等議題,並結合心理學的觀點提供了深入的分析和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