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本書

書名:別人的情緒,你讀懂了嗎?掌握人際回應力,輕鬆談出好關係
作者:裘凱宇/楊嘉玲
出版日期:2023/07/26

 

誰適合閱讀這本書?

本書適合於想要改進溝通能力,建立良好人際關係,提升影響力的個人和職場專業人士:

  • 想要改進人際溝通技巧的個人:對於那些想要提高與他人交流能力的人,尤其是那些害怕自己犯錯或不敢開口的人,本書提供了實用的指南,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情緒,做出適當的回應,從而改進溝通效果。
  • 職場專業人士:對於在職場中需要與同事、客戶或上級進行溝通的專業人士,本書將提供大量的實際案例,幫助他們在職場溝通中更加感同身受,提升回應能力。
  • 想要建立長久人際關係的人:對於那些重視人際關係,希望建立長久、良好關係的人,本書著重於從心開始溝通,真正理解對方的情緒,使得溝通更加順暢,有助於建立穩固的關係。
  • 希望提升影響力的人:對於那些想要在人際交往中提升影響力的人,本書強調了好的回應和處理情緒的重要性,這將有助於贏得他人的尊重與信任,進而提升自己的影響力。

 

畫個小重點

在人際溝通中,我們應試著理解對方的情緒並做出適當的回應。我們常常因為說錯話、情緒被否定,或者心中的期待沒有被對方承接,而導致雙方溝通失敗。回應不僅僅是回話,而是創造出好的回應,要先放下標準答案,並真正看懂對方的情緒。

本書解析七大情緒,教讀者輕鬆讀懂他人的表情,並培養人際回應力。正面的情緒能夠形成美好的循環,挑戰的情緒成為贏得尊重的跳板,沈重的情緒能夠得到完美的落地;只要好好回應情緒,溝通就會很容易。

建立長久的人際關係並不僅僅依賴於話術,而是從心開始,真正理解對方的情緒並做出恰如其分的回應。本書希望能夠幫助害怕犯錯、不願意開口的人,避免踩到溝通的地雷,引導直言不諱的人做出更圓潤、不刺耳的回應。

-->到 誠品線上 找這本書 

 

作者開場白摘要

我們在日常溝通中容易發生的說錯話情況,像是在特殊節日如農曆春節返鄉時,很容易和家人、親戚發生尷尬的對話。不是問題本身不能問,而是回答後對方的反應,決定了溝通是否順暢。一個好的回應可以讓情緒平穩,而一個不當的回應則可能傷害關係。

有兩種溝通困難的人:一種是害怕犯錯而回應模糊,另一種則是沒意識到自己說錯話,很容易脫口而出。要理解好回應的條件,讓別人覺得順耳,避免說錯話,這對於現代網路世代的人尤其重要,因為每天都要和世界交流,回應攸關著在他人心中的印象,以及當下談話的情緒。

這本書針對「說錯話」和「好回應」做了系統性整理與分析,幫助讀者看懂情緒,做出恰如其分的反應,從而輕鬆對談,提升溝通能力。

 

精選段落摘要

說錯話?錯在哪?誰的錯?

說錯話是人們常常會面臨的情況,可能包括開了不該開的玩笑、問了不合宜的問題、提了不合理的要求等。說錯話是成長過程中的一部分,就像青春痘一樣,會因經驗學習而減少;但說錯話有時可能導致失去關係、業績或信任。由於個性差異和經驗落差,可能使人難以及時察覺錯誤,最終造成關係的遺憾。

我們難以準確地界定什麼樣的話算是「錯」,因為對方認為他說的是該說的話,但在聽者的角度卻不舒服。探討回應時,僅從表面內容來看,很容易失準,可能使對方不高興,即使語法和用詞都是正確的。

「說錯話」不能單純用字面意思來定義對錯,而是需考慮情境和對話雙方的感受,所以要創造「好回應」,必須先放下對標準答案的執著,了解沒有哪句話一定不能說,也沒有什麼話一定是對的;回應不應該僅停留在表面的內容,而是要理解對方的期待和情緒。

回應的原則就像要去北極,向北走一樣,但具體的方法得根據情況來決定。堅持遵循細則,就像按照計劃行動,容易因意外情況而失去應變能力;相反地,放下對標準答案的迷戀,學習掌握核心,會給予你更多的彈性與自由。在實際的互動中,無法用細則來規定每句話該怎麼說、怎麼接,但在回應時,要先處理對方的期待和情緒;說錯話或造成誤解,通常是因為對方的期待沒被承接或情緒受到否定。

因此,要成為一個善於回應的人,必須學會觀察對方的情緒和期待,並以適當的方式回應,讓對話更加順暢和融洽。本書的目的就是幫助你了解好回應的原則,讓你在交流中更加敏感、理解他人,避免說錯話,建立更好的人際關係。

如何回應厭惡的情緒-轉化

人類共通的七大情緒中,最危險的情緒是哪一種?直覺可能會想到「憤怒」,但事實上,在人際互動中最危險的情緒是「厭惡」;憤怒會產生攻擊行為,但厭惡則是攻擊背後真正的動機,不易被外界限制。厭惡大多是從後天學習而來,並因為文化、誤解等原因,成為對某些事物或族群的負面情緒。

歷史上的屠殺大多起因於族群之間的厭惡與仇恨,這種情緒容易被煽動並引發暴力行為。而在一般人際關係中,厭惡也可能引發不友善的行為;容易引發厭惡的誘因包括:病人、不幸的人、陌生人以及道德敗壞的人,但這些誘因可能是基於個人的價值觀和文化背景。要解決厭惡帶來的衝突,我們應該先暫停反應,不要太快認同這份情緒,並運用三個步驟來幫助自己,找出需要回應的部分,以及哪些可以暫時擱置不理。

與厭惡相關的次情緒還包括:排斥、偏見和歧視,在人際互動中,了解厭惡情緒的影響,並學會以冷靜、理性的方式處理,能夠幫助我們建立更和諧的關係,避免因情緒帶來的不友善行為。

厭惡的情緒可以從鼻子的變化和眼神迴避中辨識出來,這種情緒往往源自後天學習,因此他人的厭惡可以透過重新學習而轉化。面對被厭惡或排擠時,首先要充分了解厭惡你的人,理解自己的處境,而不是停留在抱怨的位置,責怪他人;要積極面對困境,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依賴他人的同情和救援。

有些人習慣抱怨和自認為受害者,但持續的抱怨只會讓人們暫時同情,而不會一直支持他們;如果他們沒有調整自己的態度和行為,周圍的人可能會漸漸疏遠他們。相比之下,像甘地和金恩博士等人在面對不公平時,選擇了積極的行動,結果讓他們成為重要的歷史人物,影響了國家和社會的發展。

因此,要充分了解厭惡你的人,並積極面對困境,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才能夠在人際互動中獲得更好的結果,並建立和諧的關係。

如何回應恐懼的情緒—放慢

現代新聞經常報導與恐懼有關的事件,這些報導製造了觀眾的恐懼情緒。恐懼是一種原始的情緒,能讓我們對風險評估更謹慎,但當這種情緒無法理解和處理時,就會演變成焦慮。焦慮是還未找到理由的恐懼,無法預測的未知使人害怕;對於正在焦慮或恐懼的人,直接告訴他們不要害怕是無效的,可以協助他們具體化恐懼的對象,限縮恐懼的範圍,並透過練習來培養勇氣。

焦慮情緒的表現包括眉毛上向提,眼睛睜大,嘴唇緊閉或稍微打開;當一個人感到恐懼時,身體會有明顯的生理反應,如腎上腺素增加、心跳加快、血壓上升等。因此面對正在恐懼的人時,可以針對恐懼的程度進行協助,幫助他們找出擔心的理由,進而聚焦思考,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向。

舉例來說,當有人害怕公眾表達時,不要只是告訴他不要緊張,而是可以幫助他限縮恐懼的範圍,找出具體的擔憂點,然後透過練習來培養他的表達能力。

總結來說,理解恐懼和焦慮情緒的本質,以及對正在焦慮的人給予適當的協助和支持,可以幫助他們克服這些情緒,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到 誠品線上 買這本書 

 

關於作者

裘凱宇/楊嘉玲

兩位共同經營〈啟點文化〉的心理工作者,他們相信心理工作者能夠將書上的心理學知識轉化成具體的經驗,讓人們更容易理解並應用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各種人際情境中的議題。

他們致力於將深奧複雜的心理學知識,轉化成易於理解的語言和方法;憑藉著在心理治療和實務工作方面的深刻經驗,他們透過系統性的公開課程幫助社會大眾成長。他們的課程涵蓋一般人際情境、高壓力和高難度的溝通情境,以及個人自我覺察與展現等。這些課程不僅具有實務性,也能啟發人們的成長。

他們的公開授課對象包括各領域的專業人士、設計創意人、經理人、企業主和企業接班人等;除了公開課程,他們還提供獨特的個人教練服務,為心理專業人士開創了不同的服務模式,目標是幫助更多人在各個方面實現成長和進步。

-->到 誠品線上 看作者的更多書籍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書僮 的頭像
    小書僮

    小書僮的品書齋

    小書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