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本書
書名:願你,永恆少年:深愛過,才懂得被世界遺落的孤獨
作者:哈理斯 Harris(蘇俊濠)
出版日期:2023/08/15
誰適合閱讀這本書?
- 青少年和年輕人: 本書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處理成長過程中的孤獨感受,並學會如何面對分離焦慮,以促進個人成長和自我發展。
- 心理學愛好者: 對於對心理學和心理狀態有濃厚興趣的人來說,本書提供了深入探討孤獨和情感的內容,可以拓展他們的知識和理解。
- 個人成長追求者: 那些正在尋求提升自我意識、增強情緒智商和改善人際關係的人,可以從本書中獲得關於處理孤獨感受的寶貴建議和洞察力。
- 心理衛生專業人士: 心理醫生、心理治療師以及其他心理健康專業人士可以透過本書深入瞭解孤獨感受,並從中獲取更多關於處理這種情感的方法和策略。
- 對人際關係和情感連結有興趣的人: 對於想要加深對人際關係的理解、改善人際互動以及建立更深刻情感連結的人來說,本書提供了關於孤獨和情感的觀點和見解。
本書適合任何對於人類情感和心理狀態有興趣,或是希望更深入理解自我和他人的人們閱讀。
畫個小重點
每位少年都追求找到自己的定位,但生命的早期可能因為關係受損而讓自我定義受挫,即使有成就也可能在內心感到孤獨。青少年階段常常感受到孤獨,但這種感受往往被掩蓋在人際關係、工作和情感之中,也可能被心理防衛機制所掩蓋。「少年」不僅指年齡,更是指那些有理想、渴望改變、仍在掙扎的人,只要保持尋覓初心,無論年齡都是「少年」。
只有在經歷過反抗與挫敗後,人們才能真正理解孤獨的意義。在孤獨的狀態下,人們可能感到被世界遺忘,陷入深淵;然而,精神分析師奎諾多指出,一旦人們能夠馴服孤獨,分離焦慮就能成為精神上的動力。
「馴服孤寂」成為人類對孤獨感的回應,不是要消除焦慮,而是學會面對孤獨,並善用它來豐富生活。孤獨不一定是壞事,而是一種可以在生活中發揮作用的情緒,這樣的轉變可能有助於個人的成長和心理健康。
精選段落摘要
「我就爛!」一種真情告白式的防衛性孤獨
在「我就爛!」這個迷因風行的年代,人們勇敢地展示自己的自卑情緒,但其中的真偽難辨,這也揭示了人們對於自己的無能感和自我概念的真實感受。
在學校的成就和人際關係中,孩子們可能會發展出「勝任感」,從中獲得正向自我評價;然而如果孩子在學業和人際互動上經常受到責罵和拒絕,可能會形成深刻的自卑和「無能感」,這種情況導致了「我就爛!」迷因的一大心理根源。
以表妹的例子來說明這個現象,表妹由於在學業上的困難和家庭的壓力,陷入了自我封閉和說謊的循環;即便家人都試圖幫助她,責備和無法理解的情感使她越來越自卑,不敢表達真實想法。在一次談話中,以理解和關愛的語言,讓表妹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納,釋放了她內心的情感,使得她感覺不再孤單。
一次的對話雖然不能完全解決問題,但可以為受傷的心靈提供一些撫慰和緩解,幫助人們感受到被理解的溫暖;儘管有些人可能不像使用「我就爛!」這種幽默方式來表達,但他們可能每天都在處理著這樣的情感,並活在自我批判的無能之中。
家庭中的價值觀如「唯有讀書高」、「不會唸書的孩子就是壞小孩」等,可能對孩子內心造成超我式指責,導致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無法承受的壓力和無能感。這種價值觀霸凌不僅在學校中存在,家庭中也可能是一種被霸凌者。家庭中的長輩和父母受到類似價值觀的影響,將這種超我式指責透過言詞和關係傳遞給下一代,造成他們在內心受創和受傷。例如表妹的父親,他本身在學業方面不如人,卻以相同的責罵方式對待自己的女兒,面對這種情況,我們還能夠說什麼?
許多小孩在道德良心確立之前,就在家庭中「做過」各種不良行為,只是長輩不會視之為「犯法」;若長輩能夠處理好孩子對家庭產生的影響,孩子有機會走向成熟。然而,當家庭中存在不良的超我,無法逃離也無法反抗,無論長輩還是孩子,都無法被原諒和安撫,也難以承受成長的考驗;那些自視甚高的長輩,看似成熟,實際上也可能是受到相同價值觀的影響。
在青春期,因為家庭中的超我霸凌,一些孩子可能成為不良少年或霸凌者,表現出不良行為,這是他們生病的表現;他們可能在學業、人際和情緒方面受到影響,而這種情況在成長後仍可能持續。對這些孩子來說,尋求理解、被接納和被支持至關重要,以幫助他們克服自卑感和無能感,並找回真實的自己。
關於作者
哈理斯(蘇俊濠)
諮商心理師,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修音樂與心輔,並深造於諮商心理學碩士。他特別熱衷於精神分析的理論與治療工作,專注於原生家庭、親密關係、性心理和人格議題。哈理斯從23歲起在臉書上經營【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並逐漸在【女人迷】專欄上嶄露頭角。
他以深入淺出的筆調,結合臨床案例、音樂、動畫和電影,以非雞湯式的方式探討潛意識心理等議題;他的文章深受讀者喜愛,並經常受到書商和片商的邀請,進行評論撰寫或到學術單位演講。
他的首部著作旨在以無礙的心、澄明的眼、緘言的口和弦外的耳,書寫出具有音樂質感的洞見,並對孤獨的人性進行撫慰,他期望通過自己的書寫,將對心理學的深入理解和治療觀點傳達給讀者,幫助他們在人生的旅程中找到美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