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本書
書名:告別隱形傷痕:抹去創傷印記,卸下背負許久的情緒枷鎖,開啟修復人生的和解之旅
作者:孫廷沇
出版日期:2023/07/28
誰適合閱讀這本書?
- 有創傷經歷的人: 本書提供了關於如何處理和克服創傷的方法和觀點,對那些曾經經歷過傷痛且希望尋找療癒途徑的人會有所幫助。
- 情緒困擾的人: 對於那些可能感受到情緒困擾、無法正視自己內心情感的人,本書可以提供指引,幫助他們理解和處理情緒。
- 想要改變的人: 如果你想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培養更強大的心理抗壓力,並且願意透過正視過去的傷痛來實現這些目標,本書可能會激發你的靈感和動力。
- 心理健康專業人士: 對於心理健康領域的專業人員,本書提供了有關創傷處理和療癒的觀點和方法,可以作為指導和參考來幫助他們的客戶。
- 追求個人成長的人: 如果你對自我探索和個人成長感興趣,想要了解如何正視內心的傷痛,並且在成長過程中克服困難,本書可能提供了有價值的洞察和啟發。
總之,適合尋求心理療癒、成長和轉變的人,無論他們是否有創傷經歷,都可以從中獲得啟發和幫助。
畫個小重點
有時候我們需要傾聽內心的聲音,面對過去的傷痛,才能告別記憶中的傷痛。
創傷不僅指令人震驚的事件,更可能是日常互動中的一句話或眼神,它們可能影響我們深遠。傷痛可能來自原生家庭、言語傷害、生離死別等,需要給予自己療癒的時間,不要受他人評論左右。
正視傷痛是療癒的關鍵,揭露傷疤並傾訴,而不是遮蓋;若不處理創傷,它們會在心中累積,使我們變得攻擊性和敏感。我們無法改變過去的傷痛,但可以培養克服傷痛的力量,逐漸恢復自信;透過正視傷痛、傾聽內心,我們可以走出創傷的影響,為未來找到動力。
為了走出創傷,作者提供了五個鑰匙:面對難忘的創傷、處理內心的傷痛、控制情緒、展望新生活。我們往往不自覺地掩飾傷痛,但需要尋找真正的自己,正視情緒與傷痛的根源,才能逐漸療癒傷口;最終,當我們能夠說出這些情緒時,代表創傷開始癒合。
精選段落摘要
傷人陷阱:雙重束縛
在職場和社交聚會中可能會遇到的模稜兩可、讓對談者難堪的人,這類人的說話通常雖然表面上看不出惡意,卻總是讓人感到困惑和在意。
以一位名為金部長的人為例,他的說話經常讓人感到不安。在社交場合中,他輕描淡寫地將自己置於被排擠的位置,使其他人感到尷尬;此外,金部長也會用隱晦的話語來試探對方的情感,不容易分辨他是否真的生氣或只是玩笑開大。
這種模稜兩可的說話方式可能源於對自己真實想法的不自信,這些人擔心坦率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會被看作自私或自我中心,因此使用含糊其辭的語言,以掩飾自己的真實感受;然而他們可能沒有意識到這樣的說話方式可能對他人造成壓力和傷害。
引用德國心理治療師巴貝爾.瓦爾德茨基的著作 《你無法對我造成傷害》 ,提到了一些可能造成人們陷入傷人陷阱的情況,如「雙重束縛」、「雙重標準」、「隱性期待」和「答定你」。金部長的說話方式被歸類為「雙重束縛」,即對話中的外顯訊息與內在訊息不一致,往往讓聽者感到尷尬和困惑。
以無心之言造成傷害的人
在溝通中可能出現的「答定你」和「雙重標準」,在「答定你」的情況下,假設主管在問餐點建議時,不斷引導員工提出他想聽的建議,實際上主管早已決定要選擇披薩。這種對話模式讓員工感到自己的意見毫無價值,最終可能導致壓力和被動;反之,有時我們在向親友傾訴時,可能會無視自己造成他人傷害的情況,這就是「雙重標準」,人們在壓力下可能變得敏感和情緒不穩,導致對話變得不理性。
人們常常明白不該說什麼話,特別是那些會讓自己不開心、增加壓力、或傷害自己的話,同樣也不應該說給別人聽;然而,人們經常選擇忘記這一點,繼續使用可能對他人和自己帶來不良影響的語言。
想把他人踩在腳下的「自戀型人格障礙」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人喜歡剝削和刁難他人,並抱持特權意識,認為可以壓制他人並迫使其服從。他們在受到挑戰或不受崇拜時可能感到煩躁,並會使用惡意謠言、挑撥離間等手段排擠他人,直到對方受傷並陷入困境。
這些過度自戀的人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可,可能會誇大自己的成就,同時貶低競爭者或讓自己感到威脅的人;他們常常歪曲事實,將功勞歸於自己,而失敗則歸咎於他人,並且缺乏同理心,不在乎他人受到的壓力和傷害。
這種自戀型人格障礙可能源於幼兒時期自我中心的自我形象,使其無法放棄不現實的優越感;儘管成長,他們仍然難以接受現實,將自己看作特別、卓越,並活在幼兒時的虛幻想像中。與這種人正面衝突通常難以成功,因為他們的傲慢舉動可能引發委屈和憤怒,建議我們不應繼續忍受,而是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應對他們,以確保自己不被影響和傷害。
當你遇到自戀狂時:最好的策略是「不回應」
強烈自戀的人內心感受到空虛,如同外表看似豐滿但內心空洞的椪餅。這種空虛情感可能源於童年受到過度保護,導致他們狂妄自大,但最終認識到自己的不完美,這種現實觸動了他們的自尊心,使他們感到尷尬和羞愧;另一種情況是,如果他們在挫折中堅強地成長,可能會對自己持有可憐的態度,並極力追求成功。
這些人試圖維持因自卑而受損的「偉大的自我形象」,因此可能採取攻擊和剝削他人的方式來保護自己;建議面對這種人時,我們應該選擇不回應,不被他們的行為影響,並保持一定的距離。
而自戀型的父母常常忽視和虐待子女,造成子女成長過程中的痛苦。他們缺乏同理心,要求子女聽從他們的指示,使子女缺乏獨立的想法和情緒;這樣的成長經歷可能導致子女在其他人際關係中形成共依存的傾向,容易被操縱,並導致與自戀型父母相似的動態重演。
來自最熟悉的陌生人的傷害
人們常常對新聞中的事件或事故採取自私的態度,尤其是當與自己無關時,如說「我沒事就好」。在父母教育和諮商過程中,一些父母可能會逃避責任,以責怪他人的方式來解釋孩子的問題,可能是因為他們對自己作為父母的自信心不足,因此產生防禦行為。
父母這個角色在人生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尤其對於正在成長階段的孩子,父母影響著他們的人生走向。從來談者的角度來看,心底的傷痛往往與父母有關,特別是童年時從父母口中聽到的指責,這些指責可能長久地影響著個人的心理。
一個名叫明洙的十七歲青少年,他因父母經常吵架且指責他而感到委屈和痛苦,最終選擇離家出走。明洙認為,逃離家庭能夠避免看到父母的爭吵和責備,讓他感到活了過來;然而他的出走過程中逐漸墮入不正常的行為,包括偷竊和搶劫。
行為偏差的兒童和青少年,往往他們父母的教養態度對他們的行為有很大影響,父母是否關心子女以及他們的人生態度是否值得子女尊敬和信賴,這兩點都對孩子的行為有重要影響。
失去的一切同等重要
我們在生活中多次經歷失去,這些失去有時可能導致心理創傷。人們通常會區分失去的嚴重程度,但每個人對於失去的感受都是主觀的,無論是親人的離世還是其他形式的失去,對個人而言都同等重要。
一位六十多歲的女性慶玉,失去了與自己相伴九年的寵物犬,寵物在她最艱難的時刻陪伴著她,成為她的安慰者;然而當她的寵物犬過世後,她感到極度的悲傷和自責,並受到周圍親友的不理解和批評,這些反應讓她的心情更加低落和受傷。
在情緒心理學中,「悲傷」被歸類為分手、分離或失去熱情時的情緒,特別是失去對自己有重要意義的依戀對象時,被稱為「被剝奪的哀悼」,這種情況下人們可能無法充分哀悼或接受現實,而且無法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在慶玉的例子中,她不僅無法復原,還因為缺乏支持而被剝奪了復原的機會。
在情緒困擾或悲傷時,與他人建立信任關係非常重要;分享內心的感受、愧疚和自責,以及能夠坦率地訴說自己的情緒和想法,都是走向治癒創傷的必經之路。
改變負面情緒的替代性思考訓練
一些負面思考,如「沒有人會理解我」、「大家知道真相後,一定都會離開我」等,通常源自於焦慮、恐懼和憂鬱等負面情緒;如果將這些情緒壓抑而不去辨識,將會增強痛苦感。為了應對憤怒、悲傷、恐懼等情緒,一些替代性思考問題,例如問自己在同樣情況下的其他想法,或是尋找最客觀的想法等,可以幫助人們釐清情緒並緩解負面情緒
如果想要治癒長期壓抑的創傷,必須先揭露傷疤。壓抑情緒會引發不安,這種不安可能再次放大內心的創傷,使其永遠存在。
存在主義哲學提出,「死亡」是人類焦慮的主要來源之一,因為人無法確定死亡何時降臨;而存在心理治療提倡面對死亡,認為超越死亡或正視死亡有助於減少焦慮,引用塞內卡的話,接受死亡能夠讓人解脫,而那些積極面對死亡的人更有可能活出充實的生活。
創傷也是如此,儘管無法改變過去的創傷,但接受並全然面對這種事實,可以成為前進的動力,讓人能更積極地邁向未來。
關於作者
孫廷沇
韓國著名的心理諮商心靈專家,目前擔任So Story心理諮商培訓代表,同時也是法務部矯正委員和東部拘留所品德委員。他以關心人們在競爭激烈社會中的心靈健康而聞名,他的目標是成為一個能夠給予安慰、支持和鼓勵的人,幫助他人度過困難時刻。
孫廷沇於2012年成立了免費情緒治療社團「心理夜沙龍」,並在其中為弱勢族群進行心理諮詢,幫助他們在艱難的生活中獲得自我療癒的能力。此外,他還運營著閱讀療癒文章的諮詢頻道「三十二天的安慰」,通過文學和藝術的力量,傳達溫暖和慰藉的訊息,致力於幫助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