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書摘|可不可以,不要跟別人相處-改變人生的人際關係聖經!

關於這本書

書名:可不可以,不要跟別人相處?韓國權威精神科醫師親授,改變人生的人際關係聖經!
作者:金旼慶
出版日期:2023/11/13

 

誰適合閱讀這本書?

  • 社交挑戰者:對於那些感到與他人相處困難,或者對人際互動感到壓力的讀者,本書提供了實用的指南,幫助他們建立更輕鬆自在的人際關係。
  • 尋求自我成長者:對於希望改變自己行為模式、建立更健康人際關係的讀者,本書提供了深入的心理學和腦科學理論,引導讀者從根本上理解並改進人際互動。
  • 情緒管理者:那些想學習如何更好地處理情緒、不被他人情緒左右的讀者,本書提供了實用的建議和技巧,以維護自己的情緒健康。
  • 希望擁有更豐富人生的人:對於渴望建立深層且有意義的人際關係,並追求更豐富人生經驗的讀者,本書提供了全方位的人際關係指南,幫助他們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關係模式。

 

畫個小重點

在當今社會,人際關係已成為一項不可避免的挑戰,當我們感到人際關係變成負擔,卻難以脫身時,這種心境往往讓人感到困惑。究竟該如何在這複雜的生活中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容身之處呢?

有時候,我們可能覺得不想與他人相處,卻又無法完全避免社交,這時,一種解脫的方式是不再追求所有人的喜好。我們應該理解,我們的存在並非為了取悅他人,而是為了追求自己的價值;因此,放下對他人認可的渴望,是走向自由的第一步。

在面對人際關係時,我們也需要學會不被他人情緒左右,當我們感到自己的共感已耗盡時,並不需要為他人的情緒負責。這種解脫讓我們能夠更加自在地生活,不再受情緒的困擾;同時,拋棄對他人的情緒勒索,讓自己擁有更多的自由,是建立健康人際關係的關鍵之一。

當我們真的需要與人交流時,內心是否總是充滿小劇場呢?過度在意他人的看法,可能使我們的行動受到限制。人際關係如同一種身體記憶,大腦處理記憶和情緒的方式會影響我們對人際關係的判斷;改善受挫的關係需要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例如從對方的角度理解情緒,設定適當的界線,以及在親密關係中保持獨立。

本書提供了一個全方位的人際關係指南,結合了心理學和腦科學理論;透過學習新的處理人際關係的角度,我們可以避免過去的習慣陷阱,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關係模式,使與人相處變得更加輕鬆自在。人際關係不再是負擔,而是一種豐富而有意義的生活體驗。

只要改變習慣,就能夠改善人際關係,90%的人際關係都源於談話口氣,換位思考並非在所有情況下都正確,而在心情不佳時更容易產生負面影響。而尋找安慰的方式,有時比與人交往更容易在植物的陪伴中找到,這些深刻的觀點將引導讀者打破固有觀念,以更富彈性的方式建立並維護人際關係。

-->到 誠品線上 找這本書 

 

精選段落摘要

情緒沒有被分化的狀態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經歷各種情感,包括悲傷、喜悅、幸福、孤單、憤怒和煩躁。卡爾·榮格指出這些情緒有著微妙的分化,可以被細緻地表現出來;這種情感的細部分化需要從小培養,而他人的反射行動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榮格的理論中,情感可以被細部分化,就如同一大塊情緒可以分解成許多小而細緻的情緒。一位諮商者分享了在諮商室的經歷,當他感到心裡不舒服時,專注於那一瞬間的情緒,可以發現不適感可能擴散成難過、焦慮、恐懼、孤單等;這種細部分化的能力從小就需要有人的幫忙,特別是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角色至為關鍵。

家長在孩子的情感表達中擁有重要的作用,透過「反射行動」,如同照鏡子一樣重複表現對方的話語和行為,可以幫助孩子理解和表達自己的情感。例如,當孩子表達對花的喜愛時,家長的肯定回應將有助於孩子建立對情感的正確理解;反之,如果家長阻斷孩子的情感,可能導致孩子壓抑情緒,認為表達情感是不被接受的。

這種情感的培養就像蓋房子時提前配置電線一樣,如果提前建立了健康的情感表達習慣,就像配置好的電線,情感的表達和理解將變得更加容易;反之,如果一開始未注意到情感的表達,就像每個房間漏掉電線一樣,我們需要重新開始配置電線的工程。這提醒我們,培養良好的情感表達習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它將對個體的心理健康和人際關係產生積極的影響。

如果情緒線過熱的話

主角A是一位性格細膩且敏感的人,擁有強大的共感力,他經常成為他人傾訴的對象,提供安慰和協助解決問題,但這種善心卻使得A感到越來越疲憊和倦怠。隨著晉升為科長,他的管理職責增加,卻發現無法拒絕他人的需求,讓他感到無法承擔的壓力。

A的情緒管理困難,他忙於承擔他人的情感,卻無法照顧到自己的內心;即使他在聽別人的心事時感到滿足和成就,卻同時感受到內心的空虛,甚至將自己比喻為一個情緒垃圾桶。這種狀態就像電線未確實絕緣,容易在不必要的地方漏電,造成能量的浪費。

精神分析師海曼·斯波特尼茲提出了情緒過於細膩的概念,形容這種狀態需要像絕緣一樣的保護;適當的絕緣就像在建築物中有效分配電力,能夠保護情緒,但同時也需要一些彈性,否則會變得孤單。我們應在情緒管理上尋找適當的平衡,既能保護自己,又能適度與他人分享情感。

被情緒化的人影響時

在人際關係中,受傷的情況往往可歸納為三種主要情境:首先,有些人因情緒線無法細部分化,只感受到憤怒和煩躁,而難以辨識更細緻的情感;其次,情緒線過於敏感,容易受外界情況左右;最後,被情緒化的人影響而受傷,即便自身心理健康,也可能因身邊不成熟且情緒化的人而受到影響。

情緒的分化與情緒化略有不同,當一個人能夠理解自己的情感並同時體諒他人,這表示情緒被良好地分化;相反,當感受不到自己的情感時,往往會變得情緒化,使用憤怒、生氣或煩躁等攻擊性情緒來表達,對他人造成傷害。

根據依附理論研究學者兼以色列賴赫曼大學教授馬里奧·米庫林瑟的研究,組織內部領袖或上司情緒分化不佳,容易引發組織成員的畏縮和信心下降。面對這樣的情況,與不成熟的組織或上司斷絕聯繫可能是解脫的方法,但同時也要注意,這並非唯一的答案。由於完美的組織罕見,斷絕關係可能使人陷入孤立並反覆換工作的困境,在此情境下,反思自身情緒線的敏感度與分化程度變得重要,以決定自己的心情界線,並找到更適當的處理方式。

感受不太到情緒時

在組織中,有一類被評價為勤奮、責任感強的人,他們通常默默完成自己的工作,卻在這過程中持續壓抑情緒。這樣的人群可能會在某個時刻,由於壓抑的情緒累積過多,突然爆發,伴隨著頭痛、身體不適或暴怒等表現;有時,為了逃避這些不適感或情緒,他們可能更加埋頭工作,不斷操勞自己,最終可能在某個瞬間突然辭職,彷彿繃緊的繩子瞬間斷裂,斷絕所有人際關係。

這樣的人可能在一直埋首於工作中,直到身體出現問題或親密關係破裂後,才意識到情況不對勁。頻繁生病、皮膚炎、頭痛等身體症狀可能是身體受到壓力的警示信號。長期處於慢性壓力下,免疫功能問題可能會出現,難以控制症狀,如果難以察覺自己的情緒,建議留意身體發出的訊息並仔細觀察心情。

對於那些感覺人際關係已經斷裂、身邊只有工作相關人士的人,建議與與工作無關的人見面,開始培養簡單的興趣,或者尋求心理諮詢等專業協助。這樣一步一步的實踐,有助於擺脫只朝著目標工作的模式,更熟悉自己的內心和身體,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重建人際關係,改變排除情緒、只朝著目標工作的生活模式,追求更加健康平衡的生活。

情緒線太敏感而捲進周圍情況時

對於那些容易受到周圍情況或身邊他人影響的人,建議他們擁有一個像包裹電線的橡膠絕緣體一樣的保護罩,以保護自己的情緒。這樣的保護罩有助於更明確地區分自己可以做和不可以做的事情,避免過度承受他人的情緒而忽略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以一位名為A的上班族為例,當上司提出緊急的專案時,A看到組員們感到猶豫和負擔,便自告奮勇挑起工作。A無法忍受看到同事辛苦,認為只要他以身作則,團隊合作就會變好;然而這種行為使得人們開始期待A能處理更多工作,把他的努力當成理所當然。A難以拒絕他人的要求,因為他能理解他們的情緒,使得A陷入沒有分離自己和他人情緒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A積極地保護自己的情緒,學會說出「我沒辦法」,並意識到如果有人因為拒絕而不高興,那只是對方的情緒,A無需為此負責。

因此,對於容易被他人情緒左右的人來說,建議他們練習保護自己的情緒,明確表達自己的限制,並學會拒絕,這樣的做法有助於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同時維護個人的心理健康。

90%的關係始於語氣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和凱特·溫斯蕾主演的電影《真愛旅程》,生動呈現了婚姻中常見的爭執場面,深刻描繪了親密關係中的真實困境。凱特·溫斯蕾在片中飾演一名舞臺劇演員,她所經歷的挫折和羞恥感透過她憂鬱的眼神和嘴角的沉重表情生動呈現;觀眾在鏡頭中見證了她在觀眾嘲笑聲中的孤立,以及演員身份所帶來的不易。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則飾演妻子的丈夫,他敏感地感受到妻子的心情變化,即便丈夫事先答應了和妻子的舞臺劇同事一起喝一杯的約定,妻子因挫折而改變計劃。雖然丈夫無法完全理解妻子的心情,但他嘗試透過溫暖的話語安撫她,希望能夠緩解她的情緒;然而兩人之間的溝通卻因此變得更加複雜,丈夫在焦慮和無助中越發感到不安。

在回家的路上,兩人之間的緊張局勢不斷升級,丈夫試圖開解妻子,告訴她演得很好,並鼓勵她放下心中的困擾。然而妻子的情緒爆發,要求停車並憤怒地離開,丈夫也在這一瞬間無法掩飾內心的憤怒,最終動手揍了車子。

這一場景生動展現了婚姻中情緒交流的複雜性和困難,《真愛旅程》通過細膩的演技,呈現了婚姻生活中難以避免的爭執和情感壓力,使觀眾深刻反思親密關係中的溝通和理解的重要性。

親密關係會出現的扭曲

社會上,當我們感受到自己情緒低落或不悅時,我們可能會自然而然地選擇遠離社交,尋找安靜的地方處理情緒;但當親密關係中的一方情緒困擾時,可能會選擇在關係中分享,期待對方的安慰。這樣的期待和依存感可能會激發出深層的情感需求,尤其在成人關係中,通常以愛人或配偶為主要的依靠對象。

當一方持續地將負面情緒轉嫁給對方時,這樣的行為可能會對關係造成嚴重的影響,就如電影中的情節,妻子雖然期待丈夫理解她的情緒,但當她以憤怒的方式表達時,這也可能成為對方的傷害。對方可能難以承受對方的氣話和怒火,而這樣的互動可能導致雙方情感的進一步拉開。

心理醫生約翰·鮑比指出,當期待得到安慰的對象無法提供足夠的理解和愛時,受到的傷害將倍增;因此在親密關係中,除了表達情緒外,更重要的是學會理解和包容對方,這需要雙方都付出努力。

電影中的情節也反映了處理他人憤怒的困難。當他人向我們表達憤怒時,我們的本能反應可能是回應憤怒或避開,而要真正理解對方,需要更深層次的探究憤怒底下的情感,例如挫折感或悲傷,這樣的理解和掌握情緒的技巧是建立健康親密關係的重要元素。

很難避免的關係

在人際關係中,當最親近的人對我們發火時,往往會引發極大的情緒波動。這種情況下,選擇避開或者透過法律途徑解決可能不盡理想,特別是當家人之間發生摩擦,這種情境可能影響到我們對自己想法和對他人的信任。

當家人之間發生摩擦時,許多人傾向於自責,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這種自責感常伴隨著羞恥和哀傷,使我們陷入情感的困境。這種心理反應進而引發憤怒,成為一種掩飾羞辱感的方式。憤怒成為一種發洩情緒的出口,但同時也掩蓋了更深層次的情感。

在家人關係中,減少可能導致對方受傷的言行舉止變得至關重要。這可能涉及到溝通技巧的提升,以避免情緒爆發,並尋找建設性的解決方法;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個相互尊重和理解的環境,讓家庭成員能夠開放地表達情感,而不至於產生負面的情緒循環。

因此,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管理需要更深入的情感理解和溝通技巧,這有助於打破負面的情緒循環,創造一個有愛、尊重和理解的家庭氛圍。

那些刺痛我內心的話

對話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而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習慣的溝通方式。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有一些語言模式可能會影響溝通效果,讓我們一同來探討。

使用斷定性的話語或帶有「先」這個詞,容易讓對方感到被忽略或受傷。當對方表達期望得到安慰或對話時,使用含有「先」的語句,例如「我知道了,先這樣!」,可能讓對方感到被打斷或不被重視,在溝通中,盡量避免使用「先」這個詞,以展現對對方的尊重和耐心。

當處於生氣的情緒時,避免使用比喻性的表達方式。生氣時的言語可能受到情緒的主導,使用過於比喻性或侮辱性的語句,如在生氣時使用不當的形容詞,可能讓對方感到羞辱;建議在冷靜的狀態下表達情感,避免情緒爆發時使用過於激烈的措辭,以維護良好的人際關係。

在與家人或親密人交流時,要特別注意言辭的選擇。使用含有羞辱感的語言,可能讓對方感到自責和悲傷,進而引發憤怒;建議在溝通中避免使用極端的比喻,以直接且誠實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促進更有效的溝通和理解。

保護自己和對方的兩種方法

在人際關係中,溝通是維持良好關係的重要元素,但當我們面對他人的情緒表達時,如何適當回應成了至關重要的一環。

若不想讓自己受傷,我們需要理解對方的情緒,並且體諒彼此之間的感受。特別是在家庭關係中,當孩子提出某些需求或期望時,父母可以避免使用羞辱、威嚇或發怒的方式回應;相反,可以承認對方的願望,理解他們的需求,再誠實地表達自己的能力和限制,以維護雙方的情感和人際關係。

當面對他人的情緒表達時,重視對方所表達的情感詞彙是很重要的。避免將焦點過度放在具體事件或指責上,而是更注重理解對方所感受到的情感;透過模仿對方的情緒詞彙,如「你好像現在很生氣」或「原來你最近覺得很難過、很空虛」,有助於建立更深的情感連結。

不論是面對家人還是朋友,直接而真誠的回應能夠有效化解負面情緒。避免過多的解釋或辯解,而是專注在情感層面上的理解和共鳴;透過重述對方的情緒,例如「你的表情真的看起來很難過」,表達出對對方的關心和理解,有助於營造溫暖的溝通氛圍。

-->到 誠品線上 買這本書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書僮 的頭像
    小書僮

    小書僮的品書齋

    小書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