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本書
書名:理解邪惡:從深度心理學深入解析邪惡的本質
作者:萊儂.科貝特
出版日期:2023/04/20
誰適合閱讀這本書?
適合對邪惡主題感到好奇或想要深入探討的讀者,尤其是對心理學、榮格理論、精神分析、社會科學、哲學、神話、宗教研究、恐怖主義等領域有興趣的讀者。此外,這本書也適合臨床心理學家、治療師、社會工作者、法律從業人員等從事相關專業的人士閱讀,以提升對邪惡相關議題的認識和理解。
畫個小重點
本書以深度心理學為基礎,整理多種觀點探討邪惡的本質,包括邪惡如何從人類心靈誕生、普通人是否可能犯下惡行、邪惡與內在陰影的關係、何種社會條件會製造邪惡等議題。
本書也討論了純粹犯錯與真正惡行之間的差異,以及臨床工作者目睹邪惡後自身可能受到的影響;除了從心理學角度探討恐怖主義,也強調從靈性觀點理解邪惡的必要性。治療的任務是要了解導致邪惡困局的動力,找到涵容與修復的方法。
本書透過多重視角,帶領讀者正視邪惡,並理解邪惡與臨床實務的關係,以提供真正具有深刻療效的幫助。
精選段落摘要
何謂邪惡?
邪惡長期以來一直是哲學家、心理學家和靈性傳統的困擾,邪惡具有多種形式和背景脈絡,但它們缺乏共同的一致性,因此單一一個與邪惡本質有關又包羅萬象的理論不太可能存在。對心理治療師來說,理解邪惡這個議題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太多的邪惡行為取決於犯罪者的心理歷程。
邪惡是一個被妖魔化的詞彙,最好使用具體的字詞來描述現象,但是如果不使用邪惡這個詞,可能無法傳達邪惡的嚴重性。不同的學者和作家對邪惡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認為邪惡是存在於宗教或神聖本身的黑暗面,有些人則把邪惡視為一種失序、異常或政治力量的後果。邪惡的概念並非源於過度簡化的宗教思想,而是一個含糊不清的詞彙,但在某些情況下仍然是必要的,邪惡可以是一個假想的概念,用來描述我們害怕和不理解的人。
我們該使用邪惡這個詞彙嗎?
使用邪惡這個詞彙可能會讓人們產生一種超自然的感覺,使得人們將邪惡視為一種形而上的存在,而且可能會讓人們陷入僵化的思維模式,無法探討邪惡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
有些人認為,某些行為太過可怕,以至於沒有其他詞彙能表達這些舉措在我們心中所引起的恐懼或反感,因此邪惡這個詞彙可能還是有其必要性。在探討邪惡的問題時,應該採取一個平衡的態度,避免陷入僵化的思維模式,並且將邪惡視為一種假想的概念,用來描述我們害怕與不理解的人。
邪惡一詞也可能被用來標籤和攻擊他人,甚至導致更多的邪惡行為。有些社會科學家和後現代作家認為,善惡的概念是由社會建構的,因此不應將行為的原因歸因於犯罪者的心理,而應該將其視為社會價值觀和歷史的產物;然而其他人認為,在處理嚴重的邪惡行為時,不能使用中性的語言來描述,而應該直接使用邪惡一詞。
辨識與定義邪惡
邪惡可能來自不同的來源,包括人類的行為和自然災害。在道德層面上,邪惡被視為是蓄意、計劃性的行為,而在自然層面上,邪惡則是指任何會導致人類痛苦的自然歷程。然而,當人類的行為導致自然災害時,這兩種邪惡之間的界線就變得模糊。邪惡的定義也受到社會和文化背景的影響,有些人可能認為他們所做的事情是好的,但在他人眼中可能被視為邪惡,因此對於邪惡的討論需要考慮多重因素,並且在使用邪惡這個詞時需謹慎思考。
邪惡被定義為會導致人們遭受傷害、阻礙個人成長和人類潛能、破壞人類關係、反生命的事物。邪惡的行為是造成可怕錯誤,來自邪惡的動機,對受害者毫無關懷、關心、內疚、顧慮或同理的心理狀態。邪惡行為的程度是不同的,分為多種形式,例如純粹之惡、無情之惡、狂熱之惡、利己主義之惡等,其來源可能源於環境不適應、人本質中的錯誤或邪惡等。不過有些情況下,區分邪惡和悲劇可能是困難的。
不僅是個體特質的問題,宗教、政治等社會結構也可能帶來邪惡。其中,宗教信仰導致的邪惡往往源自於狂熱、扭曲的信念,甚至可能無法解釋。心理學家在觀察有害行為時,會尋找無意識的心理機制作為解釋原因。而女性的觀點對於邪惡的理解也有所不同,諾丁斯從女性的角度來看待邪惡,認為關懷、關係以及情感重要性是道德模式的基礎,而邪惡在於忽視關係,但諾丁斯也被批評忽略了女性自身也可能擁有想要支配和摧毀的欲望。
有些人認為邪惡是主觀的,根據個人或社會的價值觀而定義的,而有些人認為邪惡具有絕對的標準。邪惡是否具有獨立的本質或靈性層面是個重要的問題,因為這會影響我們如何對待邪惡,有些人認為邪惡是人類心靈的一個面向,來自我們的進化天賦,而邪惡行為純粹是人類對於剝奪與虐待的反應。
一個人的意圖和動機並不足以將其行為描述為邪惡,有時候在不知不覺中就會做出邪惡的行為;而導致傷害的邪惡行為可能源於疏忽或魯莽,並非一定是有邪惡的動機。邪惡也有不同的定義,包括蓄意對另一個人施加痛苦、違背她的意願,並對她造成可預期的嚴重傷害;以及濫用權力,對他人造成損害。然而將邪惡定義為對他人造成傷害和痛苦仍舊不夠,因為邪惡行為的表現形式有很多種。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