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本書
書名:底層世代:高工時、低薪水、崩壞的人生軌道,絕望的國度裡是否也有你的身影?
作者:橋本健二
出版日期:2023/04/20
誰適合閱讀這本書?
適合對當代社會現象感到關注的讀者閱讀,尤其是對於底層階級問題有興趣的讀者。此外,對於想瞭解日本社會的讀者也會對這本書產生興趣,但書中所提到的問題也不僅局限於日本社會,因此對於對全球社會現象感興趣的讀者也會有啟發與收穫。
畫個小重點
本書描繪了當代社會中底層階級日益增加的現象,以日本社會為例,這是全球所面臨的一場危機。當前社會中,通貨膨脹、房價飆漲等問題讓底層階級的生活越來越困難,導致身心俱疲,找不到生存意義。這些問題並非僅限於年輕族群,穩定就業的人也可能在未來成為其中一員。此外,突然的家庭變故等也可能輕易壓垮一個人的經濟生活與心靈,在這樣的背景下,呼籲社會各界應關注底層階級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
作者開場白摘要
日本殺人犯永山則夫在獄中閱讀了許多文學作品和思想典籍,並寫下多部作品,其中一篇名為〈驚產黨宣言〉的文章,主張現代社會由三個階級組成:「大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與貴族無產階級」及「流氓無產階級」,並認為現在只有流氓無產階級是革命階級,他們從事個體式的恐怖攻擊,與資產階級抗衡,或將集結為恐怖分子組織。
永山則夫的論點在當時可能顯得荒唐,但隨著時代的演進,現今的日本社會,逐漸朝他所描述的景象靠近。在現今的社會中,階級落差逐漸擴大,「大資產階級」積累了更多財富,受雇者階級之內出現了巨大的落差,這樣的結構,正是造成社會不安定的根源。
日本社會中出現的底層階級,人口數量約為九百三十萬人,占總就業人口的百分之十五,並正迅速增加。這些底層階級的人多為從事體力勞動、銷售職與服務業的非典型勞工,平均年所得僅一百八十六萬圓,貧窮率高達百分之三十八.七,其中女性的貧窮率更是接近五成。
這些底層階級的人中很多人度過灰暗的童年,健康狀況也多半不佳,心理疾病發生率高,也很少有身邊的親友支持,這些底層階級的人在各方面都受到嚴重限制,很難擺脫貧困狀態。隨著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階級內部出現巨大的裂縫,非典型勞工被排除在外,跌落至最底層,新的下層階級也因此誕生了。
精選段落摘要
底層階級的增加將對民主主義帶來威脅?
莫達爾在《挑戰富裕》一書中論及美國底層階級的問題,指出技術創新導致勞動力供需的失衡,使底層階級成為「永久性失業者、難以就業者與不充分就業者」。這些人的處境和遭遇會固定化成為一種典型,而這條界線也成為了區別身分的界線,可能成為美國民主主義的危機。莫達爾認為底層階級沒有發言權,也無法為了爭取自身權益而團結組織起來,若社會是個健全的民主主義社會,應該看得到沒有權力的人們所組織的抗議運動才對。相較之下,媒體報導有時會強調底層階級的異質性和犯罪率,卻忽略了長期失業與不充分就業所導致的精神消沉和委靡。
「不值得救助的」貧窮階層?
「底層階級」這個詞彙隨著不同詮釋方法,其意義也有很大轉變。曾在《時代》雜誌報導中被視為社會犧牲品的底層階級,卻在其他報導中被視為犯罪與暴力的根源。美國社會學者甘斯提到《公眾利益》報導中將底層階級的出現歸咎於城市社會福利政策不善,並妨礙了向上流動和家庭穩定;不同的報導方式可能對底層階級產生不同的刻板印象,值得注意。
標籤化的系譜
從莫達爾將底層階級視為技術革新與勞動力市場變化的犧牲品,到《時代》雜誌報導將其認定為「貧困種族的少數族群」,再到奧瑞塔將其描述為「被社會排除、拒絕主流價值觀,不只收入微薄,就連行為都有缺陷的群體」,這個詞彙的定義逐漸轉變為強調個體行為面向的用語;在這個過程中,大眾媒體和研究者的論述都對底層階級詞彙的普及化發揮了影響力,並漸漸固化成為日常用語。
與保守派結合的結果
保守派政治學者默里認為底層階級是因為福利制度導致的個體行為問題而形成的,主張廢除社會福利與所得補貼的制度來解決問題。然而這樣的觀點是不正確的,且對底層階級的人們非常不公平,政府應該承擔責任幫助這些受到歧視的人,而不是放任他們。
關於作者
橋本健二
出生於日本石川縣的社會學家,畢業於東京大學教育系,並取得研究所博士學位。他曾擔任靜岡大學教職、武藏大學教授等職務,現在是早稻田大學人類科學學術院教授。橋本健二的專業研究領域為社會學,包括階級階層論和勞動社會學等。他結合定量和定性資料,分析近現代日本的階層結構和變化,同時研究與此相關的勞動和大眾文化變遷。
*本文情境圖由Midjourney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