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本書

書名:鋼索上的譯者:翻譯如何引發戰火、維繫和平、促進外交或撕裂國際社會?口、筆譯者翻轉歷史、牽動國際大局的關鍵譯事
作者:安娜.艾斯蘭揚
出版日期:2023/04/29

 

誰適合閱讀這本書?

適合對於翻譯工作、語言和文化交流感興趣的讀者,也適合對於歷史、政治、外交等議題有興趣的讀者。對於從事翻譯工作或者想要了解翻譯行業的讀者,本書也提供了豐富的案例和實際操作的經驗分享,具有實用價值。

 

畫個小重點

翻譯者在語言與文化轉換的鋼索上步步為營、如履薄冰的挑戰,他們是「溝通於一時,功過在千秋」的角色;全球各地的口、筆譯者為各色背景的案主效力,他們的話語或文字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左右了重大的局勢轉捩。從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具有影響力的案例,例如二戰《波茨坦宣言》的譯介、清末中國的外交翻譯、希特勒和西班牙的交涉、古巴飛彈危機等等,讓讀者了解翻譯工作是如何影響全人類與全世界的,同時也揭示了藏身檯面下的關鍵人物和他們轉換語言、溝通文化的工作技藝。

-->到 誠品線上 找這本書 

 

精選段落摘要

口譯員在高層外交會議中的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需要具備的專業技能和細膩的應變能力,以因應現場的任何狀況。以德黑蘭會議為例,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口譯員波倫提供了政策及其他方面的建議,而英國首相邱吉爾的口譯員柏西則對首相的發言稱讚有加。在會議中,有時領袖的口才會讓口譯員感到壓力,例如邱吉爾就不喜歡被口譯打斷,而史達林則很為他的口譯員著想,掌控發言時間長短得很精準。在德黑蘭會議上,一位侍者不慎弄髒了帕弗洛夫的制服,但他仍保持冷靜,繼續翻譯完很長又很難的段落,讓柏西印象深刻。

口譯員負責將講話從母語譯成其他第二語言,尤其是在國際會議和高層會談,以便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障礙。儘管翻譯時會面臨一些挑戰,但這些口譯員逐漸發展出一種密切的合作方式,當其中一人想不出某個詞語的譯法時,其他人會提供建議,偶爾也會對彼此的譯法提出疑問。

口譯員和客戶的配合是很重要的,因為口譯員需要熟悉客戶的講話方式和風格。波倫和柏西都很欣賞史達林的俄文,但對他的喬治亞口音評價就沒有那麼高。在雅爾達會議上,口譯員評判要翻譯的談話內容,主要看條理是否清晰,邏輯是否清楚,柏西認為口譯講究「流暢、快速和最重要的正確度」。

在高峰會上,口譯員會碰到很多攝影記者,有些人喜歡擺姿勢與會議講者合照,但某些口譯員則有不同的態度。多爾曼很自豪地拍了不少工作照,施密特的著作裡卻幾乎找不到他的照片,而柏西和波倫則沒有逃避拍照。

相比語言學上的歧見,政治上的歧見可能比較容易消除,因為個性不討人喜歡的人未必會是惡魔,而客氣博學的控制狂也同樣危險。舉例來說,有時候口譯員需要解釋某個詞的多重詞義,而某些人則會在講話中意圖放置地雷。另外,在高峰會上為獨裁者翻譯和為其他人翻譯沒有太大的不同,口譯員個人對講者的看法不應影響工作。

口譯員最討厭的講者特質之一是愛插嘴。從幾位口譯員的敘述中可以看出,即使隨侍在老闆身側,口譯員的發言權也可能被忽略,讓口譯變得困難,甚至也可能因為講者插嘴而失去關鍵機會,例如施密特博士在一次會談中,威爾森帶來一封張伯倫的信要翻譯,但所有人同時開口發言,結果蘇台德危機也沒有避免。

-->到 誠品線上 買這本書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書僮 的頭像
    小書僮

    小書僮的品書齋

    小書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