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本書

書名:打開莊子的方式:解構莊子的邏輯思維,重塑他的處世哲學
作者:陳可抒
出版日期:2023/05/08

 

誰適合閱讀這本書?

《莊子》這本書適合廣泛的讀者閱讀,特別是對哲學、文學和思考人生意義感興趣的人。例如:

  • 哲學愛好者:對於哲學思考和思想史感興趣的人,可以通過閱讀《莊子》深入探討道家哲學的核心思想,並理解莊子對於自我實現和處世哲學的觀點。
  • 文學追求者:對於豐富的文學內容、瑰麗的故事結構和想像力豐富的寓言感興趣的人,可以欣賞莊子作品中的文學價值和獨特風格。
  • 自我探索者:對於人生的意義、自我實現和處世之道感到迷茫的人,可以從莊子的思想中獲得啟示,思考如何回歸自我、解決矛盾困惑、實現內心的平靜與自在。
  • 當代讀者:對於現代社會中的成長、夢想、人際關係等問題感興趣的人,可以通過將莊子的思想與現代社會相結合,思考如何在當今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和處世之道。

 

畫個小重點

《莊子》是一本文思哲思同時達到巔峰的千古奇書,著重于授人以漁,積極入世,自在處世。莊子的思想強調尊重每個人的天性,並希望人們自己去感悟與啟發,而不是指明一條固定的道路;他提出了一系列的觀念和思考方式,如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等,這些觀念幫助我們思考如何回歸自我、面對人生的矛盾和困惑。

莊子的故事結構繁複、內容豐滿、想像瑰奇、變化多端,通過閱讀《莊子》,我們可以思辨自身的處世哲學,跳脫世俗框架,尋找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本書以《莊子.內篇》為底本,以清晰易懂的方式深入淺出地解析莊子的思想,並將其與現代社會環境結合,探討成長、夢想、人際關係等議題,讓每個讀者都能以自我來進行參悟,從中得到屬於自己的理解,實現人生的自在與豁達。

-->到 誠品線上 找這本書 

926cbc06-bfca-4773-87b5-67b795c316fa.png

作者開場白摘要

一位常被誤解的妙人

莊子是一位被誤解的妙人,司馬遷在《史記》中對他的評價是,他善於言辭卻不太實用,所以王公大人無法器重他;但事實上,楚威王卻願意讓他擔任國相的重任,這說明了司馬遷的推測並不完全正確。莊子的學說是處世之學,也包括治世之學,關注解決問題。人無法真正脫離世界而存在,莊子強調的是「無為自化,清靜自正」,但大多數人只看到「無為」和「清靜」這些法門,卻忽略了「自化」和「自正」的目的,人們常誤解他的寓言,認為莊子的學說虛無縹緲,與現實脫節,卻忽略了他的教化意圖。

然而,道本身就是虛無的,只有通過「化」和「正」才能賦予它意義。孔孟等學說是一條直接指引人們到達目的地的修好的路,而莊子的學說則是給予人們一個施工隊,讓他們自己修建通向自己所想去的地方的道路,這種方式更為高明,但也更容易被誤解。

莊子的核心思想是「清靜諸般雜念,無為各種狹行」,這是為了達到更高的境界,也就是逍遙;《莊子》開篇的《逍遙遊》描繪了鯤鵬不斷進取的場景,這絕非狹義的「清靜」和「無為」。在世間,人們追求的是境界,欲望是逍遙;為了實現這一點,必須專心前進,消除各種雜念和狹行的阻礙,這才是「清靜」和「無為」的真正含義。

莊子強調「大辯不言」,認識有限且會轉化,所以所有言論都是錯的,而他的言論和其他思想傳播者一樣被否定。莊子自己對於留下的言論持自洽態度,在《齊物論》和《莊子.內篇》中隱晦地提到了這一點。《莊子.內篇》結尾的寓言「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是一個高妙的比喻,表達了莊子對於自己著作的看法。莊子的目的是傳達天道,而非建立莊學,他將莊學視為有限的存在,應該與天道一樣永恆。

《莊子》的理論體系和論述體系非常完備,既是一部哲學之書,也是一部文學之作;文學與哲學在《莊子》中相得益彰,共同展現其壯美和深刻。這本書可能難以理解,但正是因為其中的高妙,我們常常有新的領悟;誤解是通向真理的必經之路,對莊子的理解會不斷演進。

 

精選段落摘要

一切逍遙的本質都指向一個命題:如何做自己

莊子在〈逍遙遊〉中談到鯤鵬和蜩鳩、宋榮子和列子等對比的故事,都指向一個命題:逍遙遊的本質是「知道」。要實現逍遙遊,就要明確差距,不爭勝負,自得其分;這意味著認清大小的本質,明瞭自己的位置,開拓思路,追求更高遠的境界。

莊子的學說充滿了進取的精神,注重智慧和方法,尊崇自我且不使用蠻力,「清靜無為」等法門只是進取之道的一部分,並非真正的目標。進入莊學的門徑,就是尋求逍遙之遊的途徑,因此《莊子》以〈逍遙遊〉為開篇,明確地表達了莊子的宗旨。

不龜手之藥有用還是無用?

惠子故意設計一個難題來難為莊子:有一個特別大的葫蘆,能用來做什麼?並加上兩個限定條件:葫蘆不夠結實,無法裝水,剖成瓢則太大,無法容納。莊子輕易看破並回應說「夫子固拙於用大矣!」批評惠子只懂得小知識,無法理解大知識。莊子心中已有答案,但為了展現充足的氣勢,他先講了一個故事,敘述宋人的不龜手之藥只能用於漂洗絲絮,而客人將之獻給吳王,用於保衛國家的戰爭,得到封地。莊子以此顯示客人的智慧超越宋人,也批評惠子的見識不夠高明。

莊子最後給出答案:將葫蘆繫於腰身,利用浮力在江湖中遊玩,這樣葫蘆不再是通常的容器,而成為一個珍貴的寶物。莊子的回答展示了大智慧,使庸常之物轉化為寶貴,他並指出惠子心被茅草堵塞,其實是缺乏敬畏和故步自封。莊子以「固拙於用大」嘲笑、「聚族而謀」的諷刺以及「有蓬之心」的直接批評,展示了「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像飛翔在高空的大鵬鳥一樣,充分展現了「大知」的愉悅和暢快。

無何有之鄉即是我心

惠子問莊子一個問題:關於一棵大而無用的樹,它有何意義?惠子用一連串的限定條件來挑戰莊子,將這棵樹定義為大而無用,並認為眾人都認同它的無用。

莊子以一個小故事回應惠子:小獸捕捉老鼠時容易死亡,而犛牛卻不屑於這樣做。他質疑惠子所固守的思維限制,認為某些具體的技能無法成為評價一切的標準。莊子的回答是:工匠們所謂「無用」的評價並不能作為一切的標準,工匠們所認為的「無用」正是生命的「有用」,讓樹自由成長,不必擔心被斧頭傷害,這樣多好啊!

莊子指出爭辯毫無意義,與其困在爭論中,不如追求智慧的成長,順應天道才是真諦。這一節中,莊子以直接、俐落的方式回答了問題,展現出智慧的境界;他認為大知即是逍遙,大知即是天道,如果能像莊子所說的,將自己置身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那麼世俗的困擾又能使其受苦呢?逍遙自在又有何難呢?

無何有之鄉不是指一個地方,而是指心境;在世間,有至人、神人和聖人,只要能明確分辨內外的界限,就能達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境界,不斷地達到更高的境界。在同一個世俗中,惠子將莊子視為辯論的對手,木匠們認為他是無用的大樹,但實際上他是無何有之鄉的無盡逍遙。

-->到 誠品線上 買這本書 

*本文情境圖由Midjourney產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書僮 的頭像
    小書僮

    小書僮的品書齋

    小書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