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本書

書名:進入心流的七種藝術:停止內耗,顯化富足人生
作者:貝琪.霍爾
出版日期:2023/05/03

 

誰適合閱讀這本書?

本書適合廣泛的讀者群體,特別是那些希望改善生活品質、追求富足和平衡的人,像是:

  • 生活壓力大的人:如果你感到生活壓力不堪負荷,渴望從內心獲得力量,本書可以提供你有價值的洞察和解決方法。
  • 自我要求高的人:如果你總是感到努力不夠、有所不足,並且經常陷入內疚感,本書可以幫助你學會接納自己並擁抱足夠。
  • 追求心流狀態的人:如果你渴望進入心流狀態,希望在當下經驗到足夠和滿足,本書提供了相關的方法和觀點。
  • 尋求平衡和界限的人:如果你在追求平衡、設定界線方面感到困惑,本書將提供你實用的指引,幫助你找到清晰的方向。
  • 追求個人成長和智慧的人:如果你希望持續成長並獲得智慧,本書將提供七種藝術或方法,協助你發展自己的足夠之道。
  • 關注個人和社會議題的人:如果你關注個人的幸福與社會的永續發展,本書將幫助你找到平衡,同時追求個人的富足與整個世界的共融。

無論你是處於哪種情況,如果你想要過上更好的生活並追求個人和社會的美好,這本書將為你提供智慧、見解和實際的指引。

 

畫個小重點

這本書旨在幫助讀者擺脫壓力和不足感,追求富足和平衡的生活。它強調「足夠」的重要性,並提供七種藝術或方法來實踐「足夠」。

  • 以「足夠」的心態對待自己,相信自己已經做得足夠好。
  • 在給予自己「足夠」的許可中尋找自由,不被過度要求壓垮。
  • 學會活在當下,進入心流狀態,體驗當下的足夠和滿足。
  • 確立「足夠」的界線,辨識情緒狀態,避免陷入過剩或匱乏的情緒。
  • 發現和運用自身的「足夠」資源,獲得力量和成長。
  • 透過持續的「足夠」成長獲得智慧。
  • 建立豐富的人際連結,從中找到愛和支持。

這本書鼓勵讀者相信自己,尋找共同繁榮之處,並為了個人和世界的美好而努力。它提供了智慧和實際指引,幫助讀者改善生活,追求富足和平衡。

-->到 誠品線上 找這本書 

 

作者開場白摘要

我們為何需要足夠的藝術

人們總是追求更高的成就,並感到自己做的永遠不夠,內心充滿恐懼和不安全感。這種「不夠」的感覺也延伸到對地球環境的關懷上,人類似乎對於改變氣候變遷的行動永遠做得不夠,那該如何從內心深處找到「足夠」的感覺呢?

許多人在生活的許多方面都感到不平衡,內在生活飽受折磨,外在生活被複雜性淹沒,甚至連地球的生態系統也在過剩和匱乏的兩個極端之間搖擺,瀕臨崩潰。我們也許該好好思考以下三個核心問題:

  1. 為什麼我們在生活中的許多方面都感到不平衡?
  2. 如何在「足夠」的界限內,在21世紀過上豐盛的生活?
  3. 學習成為「足夠」,做得「足夠」,擁有「足夠」,將會帶來哪些可能性?

什麼是足夠?

「足夠」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在自然界線內獲得自由和成長的方式,源自富足與愛。「足夠」並非普通或平庸,反而是一種強大的創造性力量,從「足夠」的地方出發,我們可以適度地成長,與他人和環境連結,做出美好的事。「足夠」之所以重要性,是因為人類過度消費自然資源,已將豐足的生態系統推向匱乏;透過回歸與生命和地球的自然和諧,我們可以找到「匱乏」與「過剩」之間的平衡,並重新進入可茁壯成長的更新循環。

詹姆斯·洛夫洛克的「蓋亞假說」,認為世界是一個由自我調節網絡相連的生命有機體,「足夠」的實踐可以從每個人內在的小小改變開始,這些改變可以透過網絡放大,導致其他地方的巨大改變。努力並非永遠是解答,有時候,我們需要學習放下,接受自己已經「足夠」。我們需要探索足夠的藝術,並學習如何在所擁有、所需要和所消費的事物間找到平衡。

「足夠」不僅是個人的狀態,更是一種對待地球的態度,當我們接受自己已經「足夠」,我們就能停止過度消費,開始尊重並保護我們的生態系統;只有當我們和地球達到和諧,我們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的生活。「足夠」的實踐可以從內在開始,透過改變自己的行為和態度,我們可以影響整個社會,創造出更美好的未來,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和責任去實踐「足夠」,並將它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並一起創造一個更美好、更可持續的未來。

為何叫足夠的藝術?

「足夠」是一項個人化的旅程,每個人對於「足夠」的定義都會有所不同,這種尋找過程並不輕鬆,需要對自己的內心有深度的瞭解和探索。找到「足夠」,意味著找到了生活的平衡,有了平衡,我們將有空間讓其他方面繼續茁壯發展,這是一個充滿創造性的過程。

「足夠」像其他藝術一樣,需要意圖、創造力、紀律和練習。我們可以利用內在資源、思緒、心理狀態、創造力和能量來探索這種藝術。在探索的過程中,學會如何獲取和使用這些資源,將能夠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書中還提供了一些練習,旨在幫助讀者探索並實踐這種「足夠」的藝術,以達到一種優雅的「足夠」,就像金髮姑娘說的那樣,「這剛剛好!」。

足夠的藝術模型

「足夠」不是二元思維中兩個極端的平衡,而是兩種狀態——「匱乏」與「過剩」之間的平衡;這兩種狀態既可能源於內心(如自我感覺的不足),也可能源於外在(如資源的不足或過剩),這種平衡需要經常調整,它是動態的,而非靜態的。當我們在「匱乏」與「過剩」之間找到平衡,我們將釋放出旺盛的創造力,並在「足夠」的狀態中蓬勃發展、開花結果,就像模型頂部的花一樣。

書中的七種「藝術」,各自探討如何在「匱乏」與「過剩」之間找到平衡,分別探討內在挑戰、如何面對外在挑戰以達到「足夠」,及如何著重於集體層面的挑戰,讓我們共同探索如何擁有「足夠」,幫助我們由內而外地探索並找到生活的平衡點。

成為足夠的藝術

「足夠的心態」:著重於檢視我們的信念,尤其是那些影響我們對自己和世界看法的信念。書中將探討這些信念如何形成,以及我們如何能改變這些可能導致心態「過剩」或「匱乏」的信念,並建立一種「足夠」的心態。

「足夠的許可」:探討我們對自我能力的認知,並嘗試找出那些可能批評或阻礙我們的聲音來自何處?書中將深入探討這些導致我們被過去經驗困擾的歸屬感潛規則,並教導我們如何放下過去,明確表達現在的需求,最終選擇成為「足夠」。

「足夠的當下」:將探討如何在自己身上找到並維持「足夠」的當下狀態。書中將引入神經生物學的知識,幫助我們學習如何每天保持在「足夠」的狀態中。此外,還會教導我們如何與身心能量結合,如何在每一刻找到並維持「足夠」的狀態,從而穩定自我,安身立命。

做得足夠的藝術

「足夠的界線」:我們如何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複雜數位世界中,有效管理時間、精力和資源,以及如何在繁雜事務中保持平衡並避免焦慮?書中將探討設立健康界線的好處,並提供方法,讓我們能從複雜適應性系統中獲得養分,實現清晰和和諧的心流狀態,並找到工作和生活之間的平衡。

「足夠的資源」:我們為了達成「足夠」,需要哪些內在和外在資源?這些資源可能包括內在的精力、能力、動力,或者外在的時間、支援、以及他人的協助等。書中將教導我們如何避免工作倦怠,並視資源為可再生的循環,進而探討如何培養習慣,以保持一種健康且「足夠」的步調。

擁有足夠的藝術

「足夠的成長」:我們要擺脫「多即是好」的思維模式,學習以更健康、有意識的方式思考成長,以及平衡得失。此外也會探討當代環境經濟及看待成長的方式,希望能讓個人、經濟和社會能以更永續的方式成長。

「足夠的連結」:探討如何與家庭、工作以及所在的社區共同創造出「足夠的藝術」,深入研究由內而外產生的連結的重要性,包括成為「足夠」與做到「足夠」的內在感受。此外,我們也將強調與他人、地球和自然世界的連結的重要性。當我們在集體中建立連結,並重新與自然建立關係,就能改變我們與環境互動的方式。

 

精選段落摘要

「匱乏心態」:對不足的恐懼

匱乏心態認為資源有限且稀少,它甚至認為人們的能力和世界也是如此,資源會耗盡無法再生。這種心態可能導致人們囤積更多資源,造成惡性循環,加劇資源分配不均和不足感。

匱乏心態源於恐懼,會引發戰鬥、逃避或凍結等恐懼反應,人們在這種心態下感覺一切都不夠,無法滿足;他們相信世界是危險的,需要保護自己,因此產生擔心、囤積和比較的行為。

在作者個人經驗中,匱乏心態會使批判的聲音變得更大;首先,個人會感受到資源不足,然後把這種感受轉嫁到別人身上,並開始聽到恐懼、批判和限制的聲音,例如「我不能」「她不能」「我不應該」「他們不應該」「我們怎能?」,此時便會開始思考:這個「應該」到底屬於誰。

 

而冒牌者症候群指的是當人們感到無法達到最佳表現時,會產生羞愧、焦慮,誤以為自己能力不足、才華不夠,並害怕被他人發現。這種心態驅使人們不斷努力,但也造成嚴重的焦慮,極大地限制了個人的能力。匱乏心態並不僅僅指冒牌者症候群,它使人們相信自己什麼都不夠,當人們處於這種不足的狀態時,他們會每天感受到匱乏感,他們與他人比較,對世界產生非黑即白的看法,覺得自己貧乏,認為資源無法滿足需求。

匱乏心態也相信存在一種所謂的「正確」方式存在,然而這種完美的存在方式是不可能達到的,而相信它會使我們永遠期待落空,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這種心態對建立自我形象是一種災難。完美只是一種幻想,一個無法實現的目標,甚至可能成為責備自己的工具。以匱乏心態生活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不斷害怕自己不足夠是非常累人的,而且它還會剝奪我們的快樂。

過剩心態:對太多的恐懼

「過剩心態」指的是一種感覺一切都太多的狀態;在過剩心態下,我們面臨著太多的事情要做、思考和學習,這種心態讓我們感到精疲力竭,並受到恐慌、焦慮和壓力的困擾。過剩心態基於恐懼,我們需要保護自己,不被這個飢餓又貪婪的怪獸所侵犯;這種心態讓我們感到被其他人的需求所吞噬,無法守住自己的界線,覺得被淹沒。

而數位時代的到來使得人們隨時可以聯繫,過剩心態變得更加嚴,數位產品,尤其是智慧型手機,讓人們時刻處於可聯繫的狀態,讓人感覺需要隨時回應。研究顯示,53%的人會因為失去手機、手機沒電、餘額不足或訊號不好而感到焦慮,甚至有一種焦慮症稱為「無手機焦慮症」,指的是當人們沒有或無法使用手機時產生焦慮或恐慌的狀態。過剩心態讓人們處於壓力之下,需要應對看似無窮無盡的需求。

足夠的心態:相信富足

「足夠的心態」建立在對於富足生活的信念之上,能夠避免落入「匱乏」和「過剩」兩種極端的恐懼;保持在這兩股強大力量之間的平衡可能很誘人,容易讓人認為處於中間是「不錯的」狀態。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它更加複雜,也給人希望。

首先,我們重新思考「足夠」的定義:「足夠」是一種圓滿的狀態,它是一種生意盎然的狀態,具有彈性、成長和抱負,讓人們能夠發揮潛力,不受評判和束縛的限制。「足夠」是一種優雅平衡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存在與行動完全平衡,彼此緊密聯繫;足夠的心態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存在和信仰的方式,它的基石是愛和富足。萬物皆足夠。我們做得足夠。我們本身就是足夠的。

-->到 誠品線上 買這本書 

 

關於作者

貝琪.霍爾(Becky Hall)

顧問和行政人員教練,擁有超過25年的經驗。她在各種組織中與人們合作,幫助他們建立威嚴、存在感和內在自信。她也為企業設計和實施了多個復原力、領導力和變革項目,協助企業塑造自己的文化。她經常就這些主題進行演講和舉辦研討會。

貝琪的專業領域包括建立自信、復原力和存在感,以及在數字化世界中管理超負荷工作。為了幫助客戶創造他們自己的「足夠的藝術」,她開發了一些工具。貝琪擁有一流的英語和戲劇學位,以及成人學習碩士學位。此外,她還是CIPD(人力資源與培訓專業學會)和RSA(皇家藝術學會)的會員。她是EMCC(歐洲教練監管機構)的註冊高級從業人員,也是Heart Math認證教練,並擔任Coaching Constellations系統教練教學團隊的成員。

在貝琪的專業工作中,她結合了自己八年的演員培訓和工作經驗,將劇院中學到的許多技巧應用於現實世界的實踐中。她是許多網絡的成員,經常在部落格上撰寫關於「足夠的藝術」的文章。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書僮 的頭像
    小書僮

    小書僮的品書齋

    小書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