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性格.jpg

關於這本書

書名:性與性格(天才理論家魏寧格逝世120週年紀念新版)
作者:奧托.魏寧格
出版日期:2023/03/30

 

誰適合閱讀這本書?

適合對於心理學、性別研究、哲學和文化研究有興趣的讀者閱讀。此書對於了解二十世紀初的歐洲文化和性別觀念有一定的幫助,也可以啟發讀者對於當代性別議題的思考。

然而,書中一些論點存在爭議性,讀者應該有開放的態度,並且對於書中的內容進行批判性思考。

 

畫個小重點

本書以「性別的中間型態」為基點,認為男性和女性並不存在絕對意義,而是人人都是這兩種類型素質的混合,人的基本性格取決於兩者的比例及構成方式,男性素質代表「有」,而女性素質代表「無」。

書中探討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的歐洲,女性崛起、男性陰性化、同性戀等現象所引起的價值動搖與性焦慮;百年來,不論贊成或反對他論點的人,都可以從這本書裡找到持續討論的焦點。

而和當前流行書相似的地方則是因應時代的性焦慮,引起焦慮的是女性和陰性化的男性,他們挑戰了男上女下的權力關係,並威脅了主流社會價值,值得思考的是這種性焦慮如何經過百年的歷史波折而不墜。

-->到 誠品線上 找這本書 

精選段落摘要

緒論

思想從概括的概念出發,朝著兩個方向發展:一方面概括的範圍越來越寬,另一方面思想越來越接近全部概念的匯合點。

人們對於現實世界的認知也是如此,最初只能將事物歸納為整體,但隨著認知的發展,人們可以不斷地縮小思考範圍,將普遍概念添加具體的、有區別性的新特徵,以更深入地認識現實世界。

當面對複雜的問題時,我們需要將其簡化,一步步地去把握和理解,進而掌握整個問題。

兩個早期傳承至今的普遍概念,即「男性」和「女性」,但實際上這些概念在不斷地被修正和改變,且現實中並不存在如此明確的分野。人們經常使用同一個詞彙去表示不同的事物,導致語言和思想之間出現完全不對應的現象。

在性別議題上,常常發出同一種單調的聲音,卻忽略了個體之間的差異,以及在自然界中並不存在如此明確的性別分野,而是存在著過渡形式。因此,我們需要懷著開放的態度來看待性別議題,並且不斷更新自己的認知,以更加精準地描述現實。

男女之間的性別區分在解剖學上是否存在?但解剖學家的回答顯示沒有一個能將男女截然分開的、絕對的性別界線。

大多數男人和女人的身體部位都有差異,但是性別的確立無法取決於這些孤立部分;骨盆的特徵也不能作為衡量性別的絕對標準,因為男人和女人的骨盆都存在例外情況。這種糾結的問題需要新的思維指南和方法,而不是簡單地使用解剖學結果來確定性別的界線。

同性戀與男色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設法解釋 性倒錯(sexual inversion)現象及同性戀傾向;所有性倒錯者身上都可能發現異性的解剖特徵,並不存在真正的「心理性別上的雌雄同體」。

作者不認同"性倒錯是後天形成的習慣"的看法,性倒錯雖然是後天形成的,但只有在同性戀的需求植根於天生素質中的條件下,人才會渴望並急切尋求倒錯的性愛。 不可將性倒錯視為後天形成的特徵或遺傳病態,況且性倒錯者在其他社會事務方面表現相當正常,應該被平等對待。

性倒錯是一種健康的表現,而且在男性和女性之間存在著許多過渡階段和雌雄同體,這樣的觀念應該得到更多人的認識。而許多個體身上缺乏統一的性徵,所以性別鑑定不應只根據男性第一性徵而忽略其他因素。

現實中的有機體都具有同性戀和雌雄同體的潛在傾向,同性戀不是一種返祖現象或變態,而是性別的中間形式,分布在一種理想的性別形態到另一種理想的性別形態之間;所有的性倒錯者最初都可能對兩種性別產生性欲,他們其實是雙性戀者。

男人之間的友誼當中全都存在著性的因素,無論這種因素在其友誼中是多麼無關緊要,但男人之間的友愛、保護和偏袒,大多都由於他們之間存在著無可置疑的性相容性。

在動物界中也存在同性戀現象,例如公牛長期與母牛隔離後會發生同性戀。這證明了性吸引力規律,即倒錯的性吸引力不是規律的例外,而是其中的一種特殊情況。半男半女的人需要的性互補對象也應該是半男半女的人,而性倒錯者往往與性格相似者交往,而極少與性格正常者有親密關係。但人類社會的正常成員很少知道同性戀現象的真實情況,而早期甚至有人主張對同性戀者進行閹割術。

同性戀是一種天生的特性,不能用催眠療法改變;同性戀者需要尋找與自己性格相似的人交往,同性戀者之間的關係也有主動和被動之分,並且他們的欲望比男女間的正常關係中更強烈。

對性倒錯者的唯一合理療法是讓他們到另一些性倒錯者中尋找並獲得自己需要的對象。但現實上仍一些與作者理論相矛盾的事實,例如在一些男人身上,女人氣的表現雖然極少,但他們還是能強烈地吸引另外的男人。摩爾也提到了存在著一類心理性別上的雌雄同體者,男女兩性都能吸引他們,但他們似乎只迷戀該異(同)性的獨有特徵。

-->到 誠品線上 買這本書 

 

關於作者

奧托.魏寧格

一位在哲學、自然科學、數學和人文科學方面早熟的天才,十六歲時就有打算發表詞源學論文的想法。他在維也納大學研習哲學並以《性與性格:生物學及心理學考察》為題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並在同一天正式皈依基督教。然而,四個月後,他因《性與性格》沒有得到迴響而自殺,享年僅二十三歲。

他的《性與性格》後來成為暢銷書,譯成數十種語言,而他的格言式隨筆也被整理出版;他留下來的這兩本書,以及他的短暫人生引起了百年來的爭議和討論。

*本文情境圖由Midjourney產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書僮 的頭像
    小書僮

    小書僮的品書齋

    小書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